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怎样写好一篇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8-14 10:02:51归属于读后感怎么写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怎样写好一篇读后感?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怎样写好一篇读后感。很多同学一提到“作文”就很头疼了,再说到作文里的“读后感”,更是一个头两个大。

读后感不像写人写事的记叙文那样,有具体可写的情节,能写得很生动有趣。同学们写读后感往往都是一些空洞的语言,挤牙膏一样挤几句就完结了。

一、为什么要写读后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首先要想一想:为什么要写读后感?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因为是书上的习作要求写啊,因为老师让我们写,因为考试要写啊,最讨厌的是——放暑假也要写啊!

那么,如果你只把写读后感当作一次任务,可能一开始就已经不愿意去写了。既然心里有了抵触情绪,还怎么能有真正发自内心的感受呢?

其实,我们不妨这样来想一想,生活中,每一天我们都会产生无数的感想。

看见大自然的不同景物,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我们会有感想;

看到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我们会有感想;

听到一些好或不好的新闻信息,我们也会有感想;

看一部电影、看一本书,我们自然也都会产生感想。

有了感想,很多时候我们就想去和别人交流,所以,写读后感,其实也是一种交流和分享。就是把自己读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所产生的感想,梳理清楚,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和别人进行交流。

二、从哪些方面产生感想?

同学们,“写读后感”是现在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要求。

我们先来看看课本上对“读后感”是怎么解释的——

这一段话告诉了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产生感想”。

可以是人。

可以是事。

可以是道理。

这几个点其实都是互相有连接的,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所感触最深的方面也会有不同。

比如读《窗边的小豆豆》,小豆豆的天真烂漫、淘气顽皮、有强烈的好奇心、善良有爱心会让有的同学感受很深,而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爱孩子、非常有耐心的小林校长也会让我们深有触动。

也就是说,如果是书中的人物让我们有感想,那就需要去从细读中分析出人物特点,让这个人物形象立体起来,仿佛在我们眼前真实可见一般,这样才可以真正对这个人物有属于自己的“感想”。

还是读《窗边的小豆豆》,我们还能从其中的故事中产生感想。如写小豆豆和同学们到学校礼堂里去搭帐篷,虽然不是真正的露营,也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从心底感到真正的满足。不少同学就会联想到自己也曾经去野营等类似的经历,从而感受很深。

这时,我们通常会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或者和自己相同或相似的经验产生联结,产生一种代入感;或者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对书中的描写产生向往和渴望,这也是一种感受上的连接。

读完整本《窗边的小豆豆》,我们还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很多不同的感悟,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到“童年应该单纯而美好”,有的同学也许会想到“最好的教育是尊重孩子的天性”等,这些也正是这本书所蕴含的教育哲理、人生哲理。

所以我们在写读后感之前,先要清楚自己“有最深的感”那个点是什么,不可面面俱到。

找准一个点,去细读、去深挖、去读出更多不一样的感受,你的读后感就真实可信,就能让读到读后感的人也产生同样的感受,这就叫“共情”。

三、先把一本书读透、读懂

那么,刚刚说的如何找产生感想的“点”,其实应该是属于“读后感”的“读”这个字。如果我们把“读后感”三个字拆分开来去理解,就能很清楚完成一篇读后感的步骤了。

首先是“读”,读完之后,再去写下“感”。

“感”包括感受、感想、感触等。

有不少同学接到写读后感的任务,首先就开始想“我有什么感受啊?”,或者在书架上一本书一本书地找,看哪一本书自己好像有感受。其实,这样做恰恰是忽略了最应该花时间去做的“读”。

因为“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发的。

“读”是“感”的基础。如果只是粗略的浏览、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书中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呢?读得浅,当然也感不深。只有读得认真读得细致,才能有深入的感受。

所以,要想写好一篇读后感,首先应该先深入地去读,读得透彻,感得才深。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定要读懂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怎样把一本书读厚、读透、读深,有很多方法。以一本小说为例,建议同学们至少要读三遍。

第一遍完整通读一遍,先从整体去概括这本书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知道有哪些主要人物,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第二遍要拿起笔,边阅读边批注,读到有想法的地方就及时在旁边写下来,还可以边读边做读书笔记,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录下来。

第三遍可以针对某个点去细读,如读懂人物性格,明白人物命运故事的精彩源自人物形象的塑造,才是真正好的文学。

科幻小说家《流浪地球》的作者刘慈欣在《三体》中有一个小细节的观点:不是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而是人物形象直接引导着作者走向故事的结局。

所以故事的精彩,来自饱满的人物形象,你了解文学作品中的这个人物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