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乌合之众》思考“他们”和“我们”
张蕊
又是一本译作,竟还是心理学,我深吸了无数口气,做足了心理建设,才有勇气把它打开。没想到竟被译序中的一句话直接吸引——100多年过去了,书中描述的现象换了新的外衣,继续发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是啊,这便是经典的力量。于是,翻开,啃读,咀嚼。
一、啃读
其实整本书的思路很清晰,了解作者的理论体系并不难。
首先,作者在导读中谈到了研究群体心理的重要性。群体的力量改变了欧洲各国的传统政策,导致旧文明的解体。掌握群体心理学就能看透很多历史和经济现象。
其次,作者在第一卷中带领我们认识了群体的性格。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是指成员之间的思想感情有一种互相统一的倾向,自觉的个性消失后出现的一种群体心理。在群体中个体的理智降低,个性被削弱,无意识支配着人格,具有冲动、动态、狂暴、轻信、易感、情感单向极化、排异、专制、保守等特点,只能接受表面关系,联想活跃且容易被彻底影响,具有宗教式的热忱,除以上负面的特点和情绪外,群体也常会变成高尚道德行为的典范。
接下来,作者在第二卷中向我们阐述了哪些因素能改变群体心理以及由谁来有效使用这些因素。能改变群体心理的因素被作者分为了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包含民族因素、传统因素、时间因素、社会政治制度、教育因素等,直接因素包含关键词、套话、形象、幻想、经验教训、理性等。那么,由谁来使用这些因素呢?自然是群体领袖。这里说的领袖大都是实干家而不是思想家,他们天生鲁莽,不懂高瞻远瞩,他们的信念都很坚定,一切理性都黯然失色,他们都很专权,且具有十足的气场,能够激发群体成员的信仰。作者在卷末揭露了当代人越来越冷漠蚕食的现象,究其原因,便是动态理念过多,而共同的信念在消亡。
最后,作者在第三卷中将群体分类,并分析了人们在相应刺激下变成各种群体时,总特点之外的具体特点。作者将群体分为两类:由职业、才智程度都很分散的各种人组成的被命名为异质性群体,这正是本书重点研究的群体,又分为匿名与实名;拥有共同信念的党派与职业、文化程度、人文环境、社会地位大体一致的阶层,以及经济利益、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相当的阶级被命名为同质性群体。对于相应刺激下形成的群体,作者重点剖析了犯罪群体、刑事陪审团、投票群体以及议会。
作者由普遍到具体,带领我们认识了“群体”,深度剖析其特点及根源的同时,也不忘分析统治者是如何利用群体特点,以及提醒人们如何看待群体事件。在阅读时,我的思想一直处于分裂状态,有时觉得作者说的是遥远的“他们”,有时又觉得是“我们”,只好在分裂中再三咀嚼。
二、咀嚼
在作者的论述中总是谈及历史大背景——法国大革命,这既是勒庞群体心理学的源头,也是他向读者阐释理论的手段。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学者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看作是理性的胜利。然而,这一看法也随之带来一些无法解答的问题。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勒庞开创了群体心理学,这是源头。与既有观念相冲突的理论总是难以让人接受,作者也正是利用法国大革命向读者更清晰地讲解,这是手段。法国大革命是“他们”,这里想谈谈读书时想到的“我们”。
(一)无意识且冲动、狂暴的我们
因钓鱼岛事件引发的抵制日货游行事件,最后发展成为打砸日系汽车、日资商场,伤及无辜百姓;美国白人警察当街跪杀黑人成为美国爆发动乱的导火索,从示威抗议到火烧警察局,再到疯狂抢劫商店。平时身边的守法公民为何会成为暴徒?他们为何会彻底丧失对是非的判断以及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勒庞说,在群体意识中,群体的才智总比单独的个体低,意识人格消失,他们不再是他们自己,而变成了一台不受自己意志控制的机器。并且个体群集后,会仅仅因为变成复数而获得一种无所不能的强大感,使他敢发泄本能。从情感及其激起的行为的角度讲,群体比单独的个体更容易犯罪,也更勇敢。所以,不难理解,平时守法的公民在狂热情感的驱使下,行驶着所谓的“正义”,因为这已经成为了他们集体的无意识行为。
(二)情绪夸张的演说家与洗脑的广告词
演说家在打动群众时总是使用强烈的感叹句,且反复强调,如:I have a dream;给我五秒的时间让我复述一段广告词,耳边响起的是“怕上火喝王老吉”“恒源祥,羊羊羊”。群体情感的单向极化导致群体从不怀疑,被颂扬的对象的力量会被无限放大,群体的热情会高涨到极度夸张,表达情感时,总表现出简单化、极端化的特点,不是极爱就是极恨。所以向群众灌输任何思想,其表现形式必须很绝对、很强硬、很直白,不然就不起作用,优秀的演说家们深谙其道。简单、纯粹的断言,不带任何逻辑,没有任何根据,是洗脑群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使用统一措辞的重复会让断言实现真正的价值,长期不断重复的陈述会镶嵌在深层的无意识自我中,一段时间后,信以为真。吃火锅时最想点上一罐王老吉,冬天需要一件恒源祥温暖自己。尽管广告词枯燥无味,但确是掌握群体心理的经典之作。
(三)两种走向的暴力革命
辛亥革命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推向灭亡,袁世凯却窃取其成果推翻共和,复辟帝制,83天后一切烟消云散,恢复“中华民国”;持续十余年的军阀混战,割据称雄,各树派系,百姓不堪其苦,国家不堪其乱。勒庞在书中已有解说,他说,人们全力去改变传统,也只能改变传统的名称和外形。他认为,暴力革命没用,结果只有两种,打碎的锁链会重新连接,整个传统原封不动地重新获得支配地位,或是锁链无法恢复,国家陷入混乱,迅速走向萧条。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在稳定和求变之间找到平衡点,一个民族被自己的历史塑造,只能通过漫长的遗传积累进行改造。如若想改变,理想的状况是,保留传统制度,只一点点进行感知不到的改革。
(四)现今的德育教育
勒庞说:“教育不会使人高尚或幸福,也不会改变人的本能或激情基因,而且有时不是有用而是有害,只要进行错误引导就行。做的每件事都以默认和盲目相信老师的绝对权威为前提,它唯一的结果就是让我们变得自卑和无能。”这些论断看得我胆战心惊,但读完整个论述后,我觉得作者所谓的教育是以考试为目的的八股文式教育,死记硬背、机械填鸭,而非今日将德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的教育体制。学校的德育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不仅重视智商,更关注情商、逆商的培养,达到作者所期望的,让学习者获得接地气的理性、勇气与毅力,并且力争拥有判断力、经历、进取精神和意志。
(五)精致利己的我们
钱理群先生提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勒庞觉得当代人越来越冷漠,我看到更多的学生埋头在自己一平米的课桌内,不顾及他人,更无心班级。群体的思想观念被勒庞分为伟大的共同信念和可变的动态理念。由于共同信念的衰落、民众的力量越来越没有制衡以及媒体的快速发展,致使民众的可变性观念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也使政府越来越无力主导民众思想。随之,群众对任何不显然涉及自己直接利益的事情越来越无动于衷,当一切观念都允许分析和公开辩论,便都失去了气场,锋芒迅速消失,也就再唤不起热情。缺少热情自然会蜗居于自我的一方天地。
以上便是我读《乌合之众》时想到的“我们”,读心理学的著作真的总是让人浮想联翩。我还不得不承认,读心理学著作还有点上瘾,透视人心,却又总是模糊不清,希望有机会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