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0-11-13 08:28:08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原文】子顺相魏凡九月,陈大计辄不用,乃喟然曰:“言不见用,是吾言之不当也。言不当于主,居人之官,食人之禄,是尸利素餐,吾罪深矣!”退而以病致仕。人谓子顺曰:“王不用子,子其行乎?”答曰:“行将何之?山东之国将并于秦;秦为不义,义所不入。”遂寝于家。新垣固请子顺曰:“贤者所在,必兴化致治。今子相魏,未闻异政而即自退,意者志不得乎,何去之速也?”子顺曰:“以无异政,所以自退也。且死病无良医。今秦有吞食天下之心,以义事之,固不获安;救亡不暇,何化之兴!昔伊挚在夏,吕望在商,而二国不治,岂伊、吕之不欲哉?势不可也。当今山东之国敝而不振,三晋割地以求安,二周折而入秦,燕、齐、楚已屈服矣。以此观之,不出二十年,天下其尽为秦乎!”

【翻译】孔斌在魏国任相共九个月,每次提出重大的建议都不被魏王采用,于是喟然长叹:“建议不被采纳,是我的建议有不合适的地方,建议不合君主的心意,我再做他的官,享用他的俸禄,是不做事白吃饭,我的罪过也太大了!”说完便称病辞去职务。有人对孔斌说:“魏王不用你,你为什么不到别处去呢?”孔斌回答:“到哪里去呢?崤山以东的各国都将被秦国吞并;秦国的行为不仁不义,我决不去那里。”于是在家休养。新垣固问孔斌:“圣贤所到之处,必定是振兴教化、修明政治。而你在魏国做相,没听说干出什么特殊的政绩就自行引退了,猜想你是不是不得志?否则为什么那么快就辞职呢?”孔斌说:“正因为没有特殊的政绩,所以自己引退了。而且在不治之症面前,显不出好医生的本领。现在秦国有吞并天下之心,用仁义之道去事奉它,自然是得不到什么安全;所以,当今拯救危亡都来不及,还侈谈什么振兴教化!当年伊尹曾做过夏朝的官,吕望曾做过商朝的官,但这两个王朝最终无法救药,难道是伊尹、吕望不愿意吗?实在是因为大势已不可挽回。现在崤山以东各国都疲惫不堪、萎靡不振,韩、赵、魏三国争相割地以求偷安,二周折腰归顺秦国,燕国、齐国、楚国也屈服了。由此预见,不出二十年,天下都将归秦国所有了!”

【解析】为什么孔斌的重大建议得不到采纳?如果换我们处在孔斌的位置,有更好的选择么?如果我们是魏王会怎么做?

孔斌身为魏国相国,可谓位高权重。但是,他毕竟到魏国不久,如要改革,就需要寻找支持者。上层魏王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魏王也给了相位。但下面的官员呢,仅仅九个月,孔斌培养出支持者了么?倘若没有执行层面的心腹,改革何以能够推动!改嬖宠之官以事贤才,夺无任之禄以赐有功,似乎能获得一些支持者。但前面秦攻赵的朝堂讨论,足以看出魏国大臣中人才凋零,连真正忠于魏王的大臣都寥寥无几,这是孔斌改革基础不如商鞅的地方。因而,孔斌应该做的就是选拔重用人才,并在现有基础上稳定魏国,为魏国争取一个相对和平的战略机遇期。退而以病致仕,改革何其艰难,孔斌放弃何其容易。倘若连这么一点挫折都无法克服,后面改革真正推行遇到了阻力,孔斌是不是又要辞官了?

魏王真的昏庸么?时值乱世,魏国又地处中原,不时遭受秦国攻击,魏王能够选择合纵,表明他还是能看清未来的。但是,前几年的魏韩同盟也给秦国打垮了,魏军伤亡惨重,只能依附秦国。秦国专心吞并韩国给了魏国喘息之机,魏王也想借机重振国家。所以礼聘孔斌,并给予相位。当年商鞅赴秦,三年才左庶长,这是孔斌的起点比商鞅好的地方。但是,孔斌没有培养争取到足够的支持者,就要改革,很可能引发内乱。内乱必定引来外患,无论是谁做魏王,都不敢现在就同意孔斌的改革方案的。

不出二十年,天下其尽为秦乎。大势所趋,秦国已经占有半壁中国,若山东各国能够合力,或能维持。但有利益就能找到矛盾,并分化各国。除非秦国内部出现问题,否则终究势不可挡。

【原文】秦王欲为应侯必报其仇,闻魏齐在平原君所,乃为好言诱平原君至秦而执之。遣使谓赵王曰:“不得齐首,吾不出王弟于关!”魏齐穷,抵虞卿,虞卿弃相印,与魏齐偕亡。至魏,欲因信陵君以走楚。信陵君意难见之,魏齐怒,自杀。赵王卒取其首以与秦,秦乃归平原君。九月,五大夫王陵复将兵伐赵。武安君病,不任行。

【翻译】秦王想为应侯范睢报仇雪恨,听说魏齐逃到了赵国平原君赵胜家,便用花言巧语诱骗赵胜到秦国,把他扣留起来,并且派出使臣对赵王说:“不得到魏齐的人头,我决不放你的弟弟赵胜出关。”魏齐无可奈何,走投无路,只好去找虞卿,虞卿舍弃了相印,与魏齐一起逃走。到了魏国,他们想借助信陵君魏无忌,逃到楚国去。信陵君十分为难,没有立即与他们见面。魏齐非常悲愤,便自杀了。赵王于是取到魏齐的人头去献给秦国,秦王才下令放回平原君。九月,秦国又派五大夫王陵再次率军征伐赵国。武安君白起因患病,不能前去。

【解析】前266年,范雎为秦相向魏王索要魏齐人头,魏齐逃往平原君处,至今已经7年了。虽然秦王为范雎报仇是真心,但秦昭王还是将个人恩怨与国家利益分得很明白的,只有当二者不冲突时,才给范雎报仇。索要魏齐人头,看似小事,却也是大事,因为这涉及赵国的人才战略,是秦国因为赵国没有根据合约割让城池反而与齐合纵,借此对赵国施压。魏齐投奔平原君的名义肯定是做士,虽不在赵国正式任职,但平原君乃是赵相,是为朝廷选拔推荐人才的。正因如此,《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赵胜才坚决不交出魏齐。秦王只能留下平原君威胁赵王。

赵王在此事的处理上非常不妥,丧失了大国尊严。正确的应对应当是:魏齐曾任魏相,秦王不找魏王要人,找赵国要人是何道理?平原君是赵国重臣,秦王扣留我重臣,置赵国于何地?近日秦王可以扣留赵相,他日就可以无故扣留齐相、楚相,若不放人,赵国将与山东各国,一起向秦国讨要一个公道!正是赵国示弱,惹来了秦国的再次进攻。

虞卿作为赵国丞相、万户侯,不向赵王谏言提出应对之策,是为不智。放弃相位,与魏齐逃往,是为有义。信陵君不肯见魏齐,表明上是权衡国家利益,怕引来秦军。实际上是与魏齐关系不够,毕竟魏齐作为魏相和信陵君曾经是竞争牵制的关系。

魏齐愤而自杀,其实是绝望了。信陵君乃是战国四公子,素有救人危难之名,且同是魏人。连他都不肯帮忙,还能指望楚国么。天下虽大,已无魏齐容身之处。魏齐作为魏国丞相,在任上并没有什么功绩帮助魏国强大,可谓能力一般;且对下属滥施刑罚,性格存在明显缺陷。但是,能让平原君、虞卿舍身相救,必然也有其过人之处,至少他对朋友应该是不错的,而范雎接触机会少,还没有成为朋友。否则,当初须贾也不会给他通风让其出逃,而是直接告诉魏王了。

秦国攻打赵国是不是正确的选择,还是应该采取既定战略先灭了韩国?或者是休养一段时间更好?韩国已经失去上党,仅剩半壁江山,如果攻韩,韩国独自必然守不住。但韩国被灭,魏国必定出兵援救,赵国也会借机报长平之仇,楚国也可能出兵。秦国将面临与邯郸类似的情形。区别在于郑比邯郸近,若能速战速决,或能加快统一进程。

【原文】五十七年(癸卯、前258)

正月,王陵攻邯郸,少利,益发卒佐陵;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王欲使代之。武安君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之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疾,不肯行;乃以王龁代王陵。

【翻译】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258年)

正月,王陵进攻邯郸,几次失利,秦王便征发更多的兵丁去支援王陵;王陵损失了五校,仍不能胜。这时武安君白起病愈,秦王想派他去替代王陵。白起却说:“邯郸实在是不容易攻下的,而且诸侯救兵一天便可到达。那些国家对秦国的怨恨已经积蓄很久了。秦国虽然在长平一战大获全胜,但自己士兵也死亡过半,国内空虚,再长途跋涉去远攻别人的国都,这时如果赵国在内抵抗,各国在外围进攻,秦军必然大败。”秦王见亲自下命令不行,又让应侯范睢去劝说白起。白起始终以病坚决推辞,不肯前去,于是秦王只得派王龁去代替王陵。

【解析】九月白起虽然患病,不能前去,但向秦王建议是否可攻总是可以的吧,然而没有,是第二年秦王换将时才提出邯郸难以攻下的。此时,秦军已经攻打了多次,损失巨大,就此撤退,这些年来极少失利的秦王怎么能轻易甘心?最终用王龁去代替王陵。

白起作为臣子,即使是知道必败,在秦王下令的时候也必须听令。更何况秦王还让范雎去劝说,希望通过范雎道歉,让白起不要因上次撤兵而心怀怨恨,一直抗命。安君终辞疾,不肯行,这是在挑战王权,是所有领导人最忌讳的。倘若大臣们都如此,王命不行,秦王也就名不副实了。秦王对白起的不满由此滋生。

【原文】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馀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乃与之俱,十九人相与目笑之。

【翻译】赵王派平原君赵胜到楚国去求救,赵胜准备挑选门下食客中文武双全的二十个人一起前往,但只挑出十九个,剩下的都不足取。这时有个叫毛遂的人向赵胜自我推荐。赵胜说:“贤良人才为人处世,好比锥子在口袋中,锥尖立即能露出来。如今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已经三年,我左右的人没有谁称赞过你,我也未听说过你的作为,说明先生没有什么长处,先生不能干,先生留下吧!”毛遂说道:“我不过今天才请你把我放到口袋里而已!如果早把我放进去,我早就脱颖而出了,岂止是露出个锥尖呢!”平原君赵胜于是让毛遂一同赴楚,另外十九个人都相视嘲笑他。

【解析】如何辨别人才?赵胜认为: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只要是人才,就会锋芒毕露,很容易就可以认出来。果真如此么?商鞅在魏国不得用,张仪、苏秦屡受挫折,田单、范雎开始都是小官,他们后来能够大展才华一个是得遇明主,一个是把握住了齐国抗燕的天赐良机。事实上,人才需要得处囊中,获得展现才华的机会才能脱颖而出。赵胜虽然好士,但人才来了之后却没有一个系统的机制来筛选识别人才,只是靠左右称诵来确认谁是人才。靠他们之间闲谈天下大势么?真正有才华的人在遇到对手之前,或许不愿意表现自己,这样岂不是就无法发现他们。


企业招聘人才时都会进行面试,以求得匹配岗位要求的人员。然而,人的才华具有多个维度,或许企业中还有更能发挥其长处的岗位,企业有给员工这样的表现机会么?张勇一开始是阿里巴巴的CFO,后来有一个机会,阿里要做双十一,这固然也是张勇毛遂自荐。通常情况下,这种具体事务不会让CFO负责,最多让CFO负责投资并购。但是,马云给了张勇表现的机会,张勇也不负众望,最终成长为阿里优秀的CEO和董事长。

【原文】平原君至楚,与楚王言合从之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日中不决,何也?”楚王怒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也。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之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以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等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已定从而归,至于赵,曰:“胜不敢相天下士矣!”遂以毛遂为上客。

【翻译】赵胜到了楚国,向楚王阐述联合抗秦的必要性,从太阳升起时开始谈,一直谈到中午,楚王仍是犹豫不决。毛遂于是手按宝剑顺着台阶走上去,对平原君说:“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用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现在从日出时谈起,到中午还不能决断,是什么原因?”楚王怒斥毛遂道:“还不赶快滚下去,我和你的主人说话,你算是什么东西?”毛遂按着剑又上前几步说:“大王你之所以斥责我,是仗着楚国人多势众。现在咱们相距在十步以内,你不可能依仗楚国人多势众了!你的性命在我的手中。在我的主人面前,你为什么喝斥我?我毛遂听说商朝开国的汤王以七十里地方为开端,终于称王天下;周朝创业的周文王仅凭着一百里土地,使诸侯臣服。他们难道是仗着兵多将广、人多势众吗?只不过是顺应历史大势、振奋扬威而已。现在楚国有五千里广地,持戟战士一百万,这是称王称霸的资本呀!以楚国的强大,各国都难以抵挡。白起,不过是个小人物,带着几万兵,兴师动众与楚国作战,一战就夺去鄢、郢两城,再战便火烧夷陵,三战已将楚国宗庙平毁,侮辱楚王祖先。这是百世难解的仇怨,连赵国都替你羞愧,而大王却不以为难堪。现在提倡联合抗秦,实在是为了楚国,不是为赵国啊!我的主人在面前,你还喝斥我什么?”楚王只好说:“是的是的,正像先生指教的那样,我愿意以全国的力量与你们合作。”毛遂便说:“联合之事确定了吗?”楚王说:“确定了。”毛遂便对楚王左右随从说:“取鸡、狗、马的血来!”毛遂举起铜盘跪着上前对楚王说:“请大王歃血宣誓订立同盟,其次是我的主人,再次是我毛遂。”于是在大殿上订立了抗秦同盟。这时毛遂又左手持铜盘右手对随行的十九人招呼说:“你们也在堂下一起歃血宣誓吧!你们跟来跟去,还是靠着别人才办成了事情。”平原君赵胜与楚国订立盟约后回到赵国,叹息说:“从今后我不敢再说能识别天下人才了!”于是奉毛遂为上等宾客。

【解析】为什么楚王不能下决定联合抗秦?因为合纵抗秦要考虑多方面因素:1、合纵能不能打赢秦国?秦国可是有白起在的。2、楚国需要派出多少援军,付出多大代价,得到的好处又是什么?这次是救赵,更多只是击退秦军,如果能牵制秦军主力,楚军倒有可能收复部分失地。3、楚国加入合纵,会不会招来秦国的报复,如果秦国报复,其他盟友会来救楚么?救人的主动性掌握在自己手里,被救就只能看别人选择了。

毛遂说服楚王的论据是否充分?毛遂的论据是:1、楚国实力仍强,不用太害怕秦军报复。明显与事实不符,只能算恭维。2、秦楚之间有深仇大恨,合纵可以为楚国雪耻。这是实情。但是,毛遂的论据并不充分,楚王作为一国之主,必须仔细对比分析国情,需要时就忍辱负重,切不可意气用事。然而,事实上,楚王最可能的还是因为毛遂激发了楚王的报复之心,才答应合纵。或许是因为毛遂了解楚王为人性格对症下药吧。

毛遂其人,虽然促成了楚国出兵,却说其他人因人成事,不够谦逊,这也是毛遂不能被左右称诵的原因吧。真正的人才决不可恃才傲物,必须善于团结身边的人。毕竟很多事情不能靠一个人做成,而是需要团队合作完成。纵然决策层面谋不可众,执行层面还是得依赖众人。

【原文】于是楚王使春申君将兵救赵,魏王亦使将军晋鄙将兵十万救赵。秦王使谓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诸侯敢救之者,吾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遣人止晋鄙,留兵壁邺,名为救赵,实挟两端。又使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说赵王,欲共尊秦为帝,以却其兵。齐人鲁仲连在邯郸,闻之,往见新垣衍曰:“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彼即肆然而为帝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不愿为之民也!且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耳,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新垣衍怏然不悦曰:“先生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吾将言之。昔者九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九侯有子而好,献之于纣,纣以为恶,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辩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牖里之库百日,欲令之死。今秦,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奈何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卒就脯醢之地乎!且秦无已而帝,则将行其天子之礼以号令于天下,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不肖而与其所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新垣衍起,再拜曰:“吾乃今知先生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矣!”

【翻译】订立同盟后,楚王便派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魏王也令大将晋鄙统兵十万来救赵。秦王派人对魏王说:“我攻打赵国,早晚就会攻下,各国中谁敢来救赵国,我灭了赵国以后,必定调动大军先进攻它!”魏王惧怕,派人去让晋鄙停止前进,屯兵邺城坚守,名义上说是来救赵,实际上脚踩两边。魏王又派将军新垣衍潜入邯郸,通过平原君去劝说赵王,打算共同尊秦王为帝,以使他罢兵。齐国人士鲁仲连正在邯郸,听说此事,便来见新垣衍说:“那个秦国,是鄙弃礼义伦常而崇尚杀人立功的国家。如果它能公然称帝于天下各国,我鲁仲连只有去跳东海而死,绝不做秦国的臣民!况且,魏国还没有看到秦王称帝以后给它带来的危害,我将让秦王把魏王煮成肉酱。”新垣衍怏怏不快地问鲁仲连:“你哪儿能让秦王把魏王煮成肉酱呢?”鲁仲连说:“确实如此,听我慢慢说来。当年九侯、鄂侯、文王,是商纣王朝廷里的三公。九侯有个女儿,容貌姣好,将她献给纣王,纣王厌恶她,就把九侯剁成肉酱。鄂侯极力为九侯辩护,疾声呼冤,所以被纣王做成肉干;周文王听说了,只是喟然长叹,也被关押在牖里的仓库达一百天,想让他死。现在的秦国,是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魏国,也是同样的大国;都据有雄厚的国家实力,各自有称王的名位,为什么看到秦国打胜了一次战役,就想听从它的指挥,尊秦王为帝,从而使自己落到被人宰割做成肉酱的地步呢!如果秦王未被制止而称帝,就将施行天子的礼仪,号令于天下各国,并且将更换各国君主的大臣。他将剥夺他所看不起的人职位,转授给他所器重的人;他将剥夺他所憎恨的人职位,转授给他所宠爱的人;他又将使秦国的女子和惯说坏话的妾姬,指令婚配给各国君主。设想这些人在大梁宫殿中,魏王还能泰然处之吗?而将军你又有什么办法能保住在君主面前的旧日恩宠呢?”新垣衍听完心惊,离座再次拜谢说:“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天下高士啊!我这就告辞回国,不敢再提尊秦为帝的话了。”

【解析】魏王是天秤座么,做事如此犹豫不决。如果赵国被秦国灭了,魏国还能保住么?魏王和魏国大臣还能享有昔日的荣华富贵么?基本不可能!

秦国为什么得不到山东各国的支持,从鲁仲连话中可以窥见一斑,鄙弃礼义伦常而崇尚杀人立功,文化因素也使得秦国法制不完全适用于山东各国,借鉴时需要有所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