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重企强国》有感:国家和民族复兴的根本路径是打造一批世界一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0-11-18 09:17:08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重企强国》有感:国家和民族复兴的根本路径是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企业

在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历史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擘画了宏伟发展蓝图,“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赫然出现在报告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充分说明强国须重企,重企必强国。

对于国家而言,要实现从大国到强国的跨越,必须重视企业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铺路搭桥,把培育世界一流的企业作为国家战略;作为企业来说,更应该把做大做强为己任,为初心,为担当。认知“重企强国”的内涵,思考“重企强国”的意义,探索“重企强国”的路径,践行“重企强国”的使命。

该书讨论了企业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世界企业成长史的回顾,特别是对中国企业发展、改革与制度创新的讨论,提出强国皆重视企业发展,培育、建设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和强国重企是所有大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求富图强的必经之路。

一、世界一流企业的本质特征和共性特征

作者在书中着力提倡的,是要建设一批世界一流企业 ,认为世界一流企业不仅具有现代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多种功能和特质,而且具有一些更本质性的特征,如全世界、全要素的联通性、企业组织和行为的全球性、发展的无边界性、功能的多元性、发展范式的创新性 ,其共性特征则表现为十个方面:一是优越强大的核心资产和极高的市场价值,二是引领世界行业的领军地位,三是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卓越的管理团队 ,四是宽广的国际视野、强大的国际影响力、高水平的国际化经营能力,五是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六是具有世界知名的企业品牌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七是能够实现基业的长期持续经营,八是对国家和社会有巨大贡献,九是具备公道正义,充满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事业平台和成长空间,十是具有强烈深厚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这些概括未必十分全面和准确,每家世界一流企业可能也会有所侧重从而各具特色,但确实从多个维度较为直观地描画出世界一流企业的立体形象。

二、中国企业的世界500强之梦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的企业不仅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不断转型为现代企业,而且民营企业的大量涌现更给中国企业群体注入了更大活力,一批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到2019年,中国有129家企业上榜《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比美国多8家位居全球第一 ,比排名第三的日本多出77家。更重要的是,中国上榜企业门类齐全,分布在全部上榜的17个门类中,而且还有两家规模和盈利达到上榜条件的企业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烟草总公司没有参评。

但是,中国多数上榜企业大而不强,与排名靠前的企业差距明显,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许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二是创新能力和基础研究跟不上,三是多数仍处于靠规模、政策、成本优势,缺少长期战略引领和战略开拓能力,四是国际经营能力、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强。与此同时,中国一些大型企业则已走出了大国重企的新路,出现了中国水电、中国高铁、中国航天 、中国路桥、中国电网、中国电信、中国网络、中国建筑等明星行业和企业,这些企业紧跟国家战略,掌握核心技术,对标世界一流标准,打造跨界合作平台,汇聚一流人才,形成独特企业文化和品牌,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锋和代表。

三、强国重企永远在路上

在世界一流企业的成长史上,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芬兰的诺基亚、日本的索尼都有一波三折的成长与挫败、改进又奋进的动人故事,同时也给中国企业很多很重要的启发。显然,要成为世界一流,不在规模和多元化,而在做强做好核心主业 ,最重要的就是瞄准世界一流的标准不断创新,从而要求企业战略上有格局和定力,管理上能管控风险并把握机遇,既能选好用好企业的“一 把手”和 “关键少数”等企业家型帅才,又能汇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能工巧匠,既能优化资本结构,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价值,又能合作扩能打造发展平台,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在企业的发展中培育企业的文化内涵,使强国重企不仅体现在企业能力和规模效益上,同时也体现在时代精神和优秀民族文化的充分融入和发扬光大上。

在书中,作者多次饱含深情地以自己曾任职多年的中国三峡集团为例,讲述了这样一家普通的国内水电工程企业如何通过视野提升、格局提升、影响力提升,从而走向世界并成为世界领先的跨国能源投资集团的传奇历程,因是亲身经历,非常具有说服力。作者在全书中,充满激情地回顾了世界企业的发展史和中国企业的改革史,讨论了世界一流企业对一国经济的重大贡献和中国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紧迫性和可能性,叙述了大国重企的内在要求、国际现状和国内现实,既肯定成绩,也正视问题,既放眼世界又立足中国,既提出发展目标,也提出具体实现路径,全书有理论、有事实、有案例,对于有兴趣了解中国央企企业家的心路历程和志向情怀的读者,将会产生诸多启示。

(作者单位系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