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看觉得这女生文采斐然,时不时的冒出武侠的情节与用语,觉得她还是同道中人。第一章看了一半,发现没有我所期待的灵丹妙药,而且内容稍显浅白。介绍的都是他们的学神一样的同学,我想如果我要看这类人物,小说中比比皆是,我何必这么严肃的还捧着本书看?纠结许久,决定还是接着看吧,原因有二,一是很久没有看过正文了,直接读那种深度太深的我说不定会睡着,而且还会影响我的学习兴趣;其二是作者当前的成就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凭高考的成绩来说,我觉得还是值得一读的。
第一章 我与同门
这一章里摘录了很多她平时记录同学的文章。由此我觉得学习是一件需要积累的事情,不是你想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你嘴皮子一碰就能得出,要靠日常的积累,这样才能信手拈来。
里面描述她和同门的用词非常有意思,这个有意思表现在形容和用词上,我认为这是兼具灵活的思维、丰富的知识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才能做到的,所以你想让自己或让孩子成为这样的人,那么保持开放的态度,强大的内心。
里面最后描述了一个女生,我印象非常深刻,高三,很多人都巴不得把一分钟当做五分钟来用,但是那女生,在“研学”课题上花费了近一学期每周三放学后的四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研究她的课题,不论风吹雨打,雨雪风霜。这时一句古诗就出现在我的脑海,我觉得就是形容她这样的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想这就是她成绩优异的一个原因吧。说说其他原因,让大家心里有点平衡感,她父母的支持,她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她父母的智力因素。
第二章 各位掌门
这一章看的我非常的感动,被学生,被老师。
感慨怎么自己就很少见到那种能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老师呢?我来说说书中浓墨重彩,我印象也最为深刻的刘老师。
虚幻的刘老师给我的感动,24小时开机都能联系到他;
会随时随地给学生们分享他认为好的东西。我觉得这点太难了,对老师的整体素质要求特别高,只有开放、包容、自信、真正爱孩子、真正爱生活、真正爱教育的老师才能做到。要不然老师还想,下课时间我还要做什么事呢或者希望自己能过个清静的周末或晚自习等;
开展“晨读”、“午讲”,这,我觉得非常的难得,减压的同时,也培养孩子的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等。在之前当班主任的过程中,我给我们班也加入了这样的课,但是由于疫情没有实践,即使没有疫情,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从众,成为若干老师中的一枚。
被孩子们所喜欢,这也是让我感动的一点。当两个班同学知道刘老师只能带一个班时,两个班都在积极争取和游说。能被一个人喜欢都不容易,何况是被一个班,两个班的孩子。我相信不止是因为他有为孩子的心,他的授课能力和课堂风格一定也备受推崇。
被同学感动,说来惭愧,毕业已久,自己未曾和各位老师联系过,这内含个人缺陷,希望老师们原谅。若有一天登门答谢传道受业之恩时,请笑纳。我尽力混好点。我觉得我们很多时候缺乏了这种感受关怀、表达感恩的能力,当然这也是一种交互的影响,无论如何,常怀感恩之心。
回到书中,文中的同学他们也在用心的表达他们对老师的关怀与感激,同样是贺卡,有的贺卡索然无味,有的贺卡让人潸然泪下,而你我,正在写什么样的贺卡呢?
第二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于老师,是因为作者的一句话“他适合教天才的学生”,他的授课风格我不多做介绍,主要想和大家讨论,天才的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呢?老师节奏快,知识量大,口齿不清等,孩子要怎么办?我们除去智力因素上的差异,我想我们应该培养自己或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我们应该如何跟上,哪块是重点难点,找同学讨论的频率,问老师的频率和内容等?培养孩子主动思考的能力,给孩子思考的机会。
第三章 学校活动
看到这这章,不得不感慨投胎是门技术活,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就是会有很多的机会,这种带味道的话不说了,还是看文章给我们教育和学习中带来的思考。
参加学校的活动是他们拓展视野的一种方式,生活中他们的父母、朋友,还有他们自己也都在帮助他们扩充视野,因为看的角度问题,有人看到的那条小河水是挡路的河,有人看到那是让我省力的动力。
回到我前面说的那句话,现代信息的发达让知识获取、机会得失这种差异越来越小了,能让人与人之间产生越来越大的差异的不是硬件知识,而是个人的主动探索的意识、自律拼搏等能力,对于孩子来说更多的就是家长的高度和教养方式。
第四章 课余生活
作者因为觉得课本中《窦娥冤》的节选非常精彩便找到了整个剧本阅读,我还记得我当时看完的愤慨和想阅读全本的冲动,但是至今没有行动。那造成我们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资料的可得性,她去图书馆是家常便饭,我去图书馆,纳尼,我们这有图书馆吗?习惯的力量,阅读的习惯让她闲来无事就看书,现在想看这本就看这本呗。而我,我还要找朋友玩,我还要打球,我数学题还没做等。
我看到的作者,课余时间的一半甚至百分之六七十都贡献给看书了,我觉得很多人也是,但是可能剑走偏锋,选择的是细腻的言情,仗义的武侠,热血的玄幻,也没有追星成星的能力,故落个学业难成、碌碌无为凡夫俗子的结局。
第五章 我的视野
由于话题之故我认为这章最能体现作者深度的一章。她有提到对历史、对教改、对“早恋”等的看法。遥想自己高中,每天刷着习题,哪思考过这些“事不关己”的大事?或许,因为她的这些大胆的思考,大胆的表达,她成为了作者,我成为了读者。
第六章 我的学业
这章基本上就是压轴,这样才能吸引到让像我这样浮躁的人,一边着急一边又觉不可敷衍了事,故而带着烦躁的症状耐心的一页页翻阅。
这章讲的是她在不同科目上的学习方法及之后会考选择的经历。在化学和数学科目她的学习方法,我觉得值得所有同学学习。
化学——老师讲的她一点都跟不上。那怎么办,她先把书上的内容从头到尾看完,还往后看了一点,以免第二天老师讲的时候看不懂,之后,开始看问老师要到的PPT,不会的就打电话和同学讨论。看完,为了加深理解,课后习题一般都做了。内容正着推反着推都确保能退出来,就说明自己理解了,理解了就不会忘了。第二天老师讲完了新的内容,和自己预习的程度一对比,发现当时很多地方没有看到,有些地方理解不到位,就再看、再练。这样,她变成了跟上一点问题都没有。
数学——不擅长。那就是研究、练习、问。把书上的概念、例题都看完,习题也都做,不会的问,问完自己再独立作答。
另附本小节的小标题及内容。
“认真听课是王道,
学习兴趣很重要。”
我平时上课,用心听讲,回家认真复习,所以考试之前,手忙脚乱的程度没有其他人那么严重。复习的时候,我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及各科特点,对时间进行了合理划分。
至于知识的积累,我并不是那种聪明到过耳不忘的人,只是我平常听课效果比较好。
考试成绩一出来,你可以适当关心一下分数,但不要过分在意,因为结果已经无可改变,而且你的关注点也不应该是分数。
我虽是理科生,但是史地政这些课也非常认真。我认为这些课对理科生虽然不是高考知识,但既然是高中课程,也是非常值得一学的。
我每天用来写作业的时间比别人要久,因为课上老师的讲的东西还不是我的东西。经过独立思考,这才会变为我的知识。
课后一定要认真复习、写作业。
我是一个很少买教辅书的人。
学习好的另一个关键就是你要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从中找到乐趣,你就会越来越喜欢正在做的事情。
第七章 我与父母
作者也和父母沟通出现问题,但是她的消化能力特别强,所以问题对她的学习、安全没有什么影响。
说到这,我觉得现在孩子变得越来越脆弱,就像是捧在手里的陶瓷一样,不呵护好就四分五裂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到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词“温室里的花朵”,自小没有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孩子怎么会一下能面对剧烈的压力和冲突呢?只让孩子感受单一,强度等级不断递增的压力,孩子不崩溃才怪。举个我之前考试的例子,考前两个月,干嘛嘛好,吃嘛嘛香;考前一个月,开始强烈的想休闲娱乐;考前两周,开始失眠;考前一周,彻夜难眠。这是我自己和我较劲,家长的角色在孩子情绪的产生中所占比例,家长也好好反思一下吧。
第八章 同桌的你
看其他章时,我尬的地方是,向一个同龄的人学习,还要认真学,体会到了不耻下问的“耻”字由来。
看这章时,我尬的是他同桌会不会看到,被同桌看到了她会不会觉得尴尬,我这就是典型的咸吃萝卜淡操心。我认知上知道,作者是一个非常有勇气的人,要不然也不会用一个章节的篇幅写一个人,一个她喜欢的人。她自己可能已经迈过了这个坎了。但是我内心上还是会非常担忧,或许我是我带的面具太多了。
以上,我就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很细致吧!
那问题来了,你觉得我写的是读后感吗?觉得如何?欢迎留言点评,大家共同成长。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