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2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01-28 09:22:44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


古今文人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苏东坡。

喜欢他的博学多才、重情重义,喜欢他的刚烈似火、坦荡潇洒,也喜欢他的风趣幽默、随遇而安。

自然而然地,就寻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书来读。但读来读去,还是觉得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更对自己的味口,原因有三:

其一,是它的严谨。林语堂先生生于1895年,逝于1976年,曾2次获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是东方用英文写作的第一人。他也许不是近现代最伟大的中国作家之一,但一定是近现代把中华文化介绍给西方最成功的中国学者之一。林语堂逝世时,《纽约时报》曾用大篇幅介绍林语堂的经历和他的贡献,并评价说:“他向西方人士解释他的同胞和国家的风俗,想望,恐惧和思想的成就,没有人能比得上。”1936年举家赴美时,林先生就随身携带了大量关于苏东坡的考证以及苏东坡的著作。在对苏东坡资料翔实研究的基础上,他裁剪取舍,融合西方传记的笔法,最终于1947年完成了这部轰动一时的名著,成为与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并称的“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正如本书的译者、台湾著名翻译学家张振玉先生在“译者序”中所说的那样:“传记作家,要有学者有系统的治学方法,好从事搜集所需要的资料;要有哲学家的高超智慧的人生观,以便立论时取得一个不同乎凡俗的观点;要有文学家的艺术技巧与想象力,好赋予作品艺术美与真实感,使作品超乎干枯的历史之上,而富有充沛的生命与活力。”而林语堂先生在写作《苏东坡传》时,于考据、义理、词章方面都下足了功夫,曾“读过他(苏东坡)的札记,他的一千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正是这些“笨功夫”加上自身的才气,铸就了这本不朽的巨著,让中国的人物传记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也带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位真实可信、性格鲜明、形象饱满、可亲可敬的苏东坡。

其二,是它的文采。林语堂先生是民国的传奇大师,学贯中西,才高八斗。他曾经说自己,“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可惜生不逢时,所处时代军阀混战、列强欺凌。为了躲避战乱,他的一生也是颠沛流离。但这样的人生际遇带给林先生的不是苦闷而是幽默。这种幽默饱含了人生的智慧,总是能够在一两句话间,或者一则小故事中,去点破、领悟生命里的一些无奈,更重要是懂得如何与无奈相处,甚至化无奈为力量,从中看到光明。林著《苏东坡传》共二十八章,将苏东坡的人生分成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和流放岁月等四段,有政治、有情感,有生活、有事业,有欢喜、有苦闷……林语堂先生用如椽大笔,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六十余年的人生岁月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读过这本传记,你才会真正理解什么叫行云流水、什么是妙笔生花,整个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酣畅淋漓、至情至性的享受。读罢合书,可以感受到作者文字功底之深厚:犀利中不乏幽默,幽默中包含感悟,感悟中自带思考——关于人性,关于人生。书中的每一段描写都可以单独摘列出来以飨读者,真正做到了他所记载的苏东坡对写作文章的形容:“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当然,这也得益于译者张振玉先生的良苦用心和文学造诣,历经两载、字斟句酌,将这本用英文写就的传记翻译得精致典雅,基本上没有英文译成中文之后的那种隔应感,甚至很有些像林语堂自己的行文风格。

其三,是它的热爱。苏东坡是林语堂一生的挚爱。虽然相隔800多年,但在林先生的笔下,苏东坡正如自己的忘年至交,仿佛亲眼见证了苏东坡“竹杖芒鞋,一蓑烟雨”的平生,写苏亦是评己。在林语堂的这本《苏东坡传》中,充满了对苏东坡满满的赞誉:他在“原序”中写道,“现在我能专心致志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又评价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苏东坡)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正是带着这种浓浓的苏式情结,在这部传记中,林先生用详实的资料、准确的诗文和恰到好处的文笔,还原了苏东坡大起大落而又旷达乐活的一生。他自己也坦承:“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喜爱哪个诗人,完全是由于一种癖好。我想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大——在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悯人的情感方面更为伟大。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苏粉”之情溢于言表。如果不是因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又怎么能够跨越千百年的时光阻隔,把《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林语堂之爱苏东坡,著于笔端,不加掩饰,完全是一个赤子在写另一个赤子。我想,很多时候,他似乎已经忘记自己是林语堂还是苏东坡,或者他已经把林语堂和苏东坡写到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苏东坡就是他对世间人性的解读,对人情冷暖的认知,对自我价值的剖析。这种深入骨髓的写作,焉能不打动人心?因为热爱,方能参透,所以他对苏东坡的评价才会如此贴切传神:“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也成为历来研究苏氏之人士所必引的语句。

不过,也许正是由于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的偏爱,所以《苏东坡传》中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表现出了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辨奸论》也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身上;就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都成了他沽名钓誉的罪状。我对王安石的认识并不全面,但我以为,在当时的历史状况下,王安石推行新政并没有错,宋朝也是需要变法的,而且苏东坡也是同意变法的,只是王安石采取的方法过于自负、手段有待商榷。但在林先生的笔下,王安石“永远是个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成为自己梦想的牺牲者,自己的美梦发展扩张,而后破裂成了浮光泡影,消失于虚无缥缈之中。”这个评价未免过于苛责了,或许是林先生太替那些在新政中遭遇迫害的文人们悲痛了吧。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应该算是时代的勇者。

捧读《苏东坡传》,时时都会被这位伟人的旷世才情和人格力量所激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就是那个真实可爱的苏东坡——林语堂最喜欢的文人,也是我最喜欢的文人。斯人已如清风去,但“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