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女子的定位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
这便是“三从四德”里的“三从”。
可是对沙拉来说,父亲在她12岁时去世,不得不寄人篱下讨生活。尚未成年,却无父可从。
等她成年后,又经历了3段失败的婚姻。人到中年,也无夫可从。
随后她带着3个孩子前往以色列从头开始,将孩子培养成才后又开启了个人组织义工团队、演讲、出书等精彩的老年生活,并不干涉子女的生活,老来从己。
沙拉这大半生,有人给自己撑伞的时间都很短暂,但这并不妨碍她过上了精彩的一生。
昨天说过,沙拉的智慧体现在“明确知道什么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最重要的目标达成,可以兼容很多不完美的存在。
比如沙拉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返回以色列,就不得不先只身前往以色列,待自己安顿好、并且孩子们的签证办好后再与之汇合。
那这中间沙拉不得不与孩子们分开的一年时间里,怎么办?
沙拉说,我不得不把孩子们托付给养母和前夫,并把自己的存款都交给他(她)们,而只留下必需的一些钱。
从上一篇文章中我们知道,沙拉的养母曾经对她做过大多数人都不会原谅的事情,但她选择了接受。因为——
“父亲对我说:千万不要轻易去恨一个人。
如果运气不好,你遇上一个对你很不好的人,那你要想想他是否曾经对你好。
哪怕他有那么一次对你好,你就要学会记住他的那一次好,而不要记住他的99次不好。
人和人相处,有100次机会对你好,若只有一次不好,更不要记恨。
如果你恨他,只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恨,因为我们根本就经不起恨别人以及被别人恨,我们要学会爱别人,学会尊重所有人。
做人不可以任性,因为任性是不幸的祸根。”
也因为这种超出常人的包容性,沙拉成功地带着三个孩子返回了以色列,并在以色列开启了逐步富裕的新生活。
在生活渐渐富足后,沙拉开始主动帮助以色列警署当翻译,并协助破案。
她为此帮助了不少当时前往以色列务工的华人,对于不幸涉案的华人都尽全力帮助他们洗清冤屈。
因为沙拉说,在犹太人被大屠杀时,中国上海成为了救助犹太人的诺亚方舟,他的父亲因为中国人的帮助而获得新生。那么她在有能力时,也应该竭尽所能地帮助华人。
如果说,上面两个事例只是说明了沙拉是一个有大局观和知恩图报的人,那下面我就想再引申下“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的玄学。
沙拉经历了三次死里逃生:
第一次死里逃生,是沙拉准备给孩子们接机的前一天晚上。
为了能在清晨赶去机场接孩子,沙拉拜托朋友邱先生允许她在自己的餐厅借宿一晚,邱先生于是给了她餐厅库房的钥匙。
但是,当天晚上沙拉用那把钥匙开门,却发现打不开。试了多次后,她确认应该是邱先生用换锁的方式拒绝了她的留宿。
她只好黯然地准备离开,却听到楼上有啪啦啪啦的声音。可是毕竟进不去,想想人家也不欢迎自己,就一个人默默地坐车去了机场。在机场坐了半夜,直到孩子们的航班降落。
第二年过年,沙拉带着孩子给邱先生拜年,才知道那天晚上的事情。
锁被邱先生的合伙人换了,但幸亏换了那把锁。
当天晚上有小偷进入了他们的库房,翻箱倒柜地偷东西,餐厅因此损失惨重。
而那天晚上沙拉带着自己所有的钱准备在那里留宿。
如果门打开了,她一个女人,又贴身带着财物……
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次死里逃生,是沙拉准备坐巴士去餐厅打工。
原本应该坐到巴士总站再下车的,但那天不知道什么原因,她总是闻到很重的铁锈味,感觉特别恶心,不舒服。
于是她主动要求司机停车,她提前下车了,另一位孕妇也跟着她下了车。
结果车子没走太远,就爆炸了。
车上的司机和40多名乘客全炸飞了,因为一个“人体炸弹”而全部遇难。
第三次死里逃生,是2002年,一颗炸弹飞进了沙拉的家。
庆幸所有的人都不在家。
更庆幸那颗炸弹奇迹般地没有爆炸。
当我跟先生说起沙拉的这些经历时,他说这是一个被上天眷顾的人。
但我想,怎样的人才能被上天眷顾?
就是一个至今都在问自己:“我对这世界,能做何贡献”的人。
就是一个始终牢记父亲教诲:“做人一定要慈爱,要帮助弱小”的人。
就是一个知晓“善预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的人。
最后,沙拉又回到了中国上海,做起了志愿者、演讲者和作家。
用她的话说,都是机缘巧合。
我知道,其实是善因结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