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活着》读后感和观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10-06 07:41:46归属于观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活着》读后感和观后感

最近,在头条上观看了江苏卫视打造的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节目组邀请了余华、苏童、莫言、马伯庸、程永新等十余位作家、出书人、爱书人前往海南分界洲岛岛屿读书,共同生活,畅谈读书与写作,分享各自的读书经历以及读书带来的乐趣 。为读者推荐一些曾读过的书籍。引领读者去读好书,开阔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就像作家苏童说的“作家是藏在文字背后的人,以这样一种方式和读者近距离接触仿佛失去了一种神秘感,并戏称是一种“喜悦的崩溃”。

但我认为作家也是活在世俗世界里真真切切的人,只是他们更善于观察生活,感情更加细腻,思维和想象力更加丰富,愿意把对世界人生的种种思考和感悟付诸文字,为我们构建着一个个或悲或喜的家国与人文的故事。重现国家、时代、家族、与个人命运之间的矛盾,让我们在他们塑造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一次次释放情感、感同身受,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宽广和浑厚。体验现实之外我们无法触及的另一种生活。

怀着对几位作家的崇拜与敬意,我又把余华的小说《活着》和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读了一遍。《活着》我以前是读过的,只是时间太久,已经淡忘了部分内容,这次重读又加深了记忆,有了新的领悟。

张艺谋导演曾经把这两部卓越的小说都搬上了荧幕,《活着》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版的《活着》以前没看过,只看过电视剧版的。这次在网上搜出来看了一遍。把两部小说的原著和电影都看过了。原著的文字描述加上电影荧幕的视觉、听觉、感官、演员的精彩演绎以及台词、音乐的冲击,两者合二为一,感觉这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大餐。

原著小说和改编之后的电影、电视剧的呈现是有区别的。这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就像作家们说的,文学、电影、电视、音乐、歌剧、戏剧、话剧、诗词、歌词都是密不可分的。都是一种艺术的加工锤炼和述说。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原著中有些细节并没有在电影中呈现,这是影像的缺憾。而有些影像的震撼力也是文字所无法描述和形容的。这是二者之间的区别和互补。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主人公“徐福贵”老人的口吻自述了自己一生的坎坷经历。他的父母,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女婿万二喜,儿子有庆,外孙苦根相继去世。只剩他年老力衰,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福贵本是一位地主富家少爷,爷爷创立了家业,当时最兴旺时有两百亩地,到他父亲这代时,有一百多亩。他年少时不爱读书,被私塾先生称作“朽木不可雕也”,老师让他在课堂念书他竟然说“好好听着,爹给你念一段”。每天都是雇工背着去学堂。爱逛青楼、赌博,消遣完之后让妓女背着送回家,其间经过丈人的米铺向丈人打招呼致敬。

父亲愤恨他赌博,用鞋底子追着打他时,他一把把父亲推倒在地,并说“看在你把我弄出来的份上就让让你,你他娘的就算了吧。”他吃喝嫖赌,样样不落。与龙二对赌,老婆家珍跪地哭着求他回去,他不仅骂,还让赌场的两个人把家珍拖出去。最终,他输光了祖辈留下的所有家产。娘哭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父亲也被他活活气死了。

怀孕的家珍被父亲接回了娘家,家珍是个有情有义的女人,在儿子一岁多时又回到了这个一贫如洗的家中。没多久之后,母亲生病了,在给母亲找大夫的途中被抓了国民党的壮丁。在此期间认识了春生、老全。老全牺牲在了战场上,而他和春生经过九死一生后当了解放军的俘虏,遵从他的意愿后领钱回家了。而女儿凤霞由于在发高烧之后失去听力而哑了。娘也已去世。此时,已是两年多以后。

几年后村里搞土地改革,分了五亩地,龙二由于地主成分被执行枪决。此时电影中的一个镜头让我记忆犹深,福贵戴着斗笠远远地看着公审龙二的大会,在龙二被拉去枪毙的途中,他匆匆拐进了一条胡同,由于害怕紧张,他在一根柱子前撒尿,此时枪声响了,整整五枪,他的后背随着枪声的起落而一颤一抖的,仿佛那一颗颗枪毙龙二的子弹正射入他的后背而穿过了他的胸膛,他着急颤抖到没尿完就赶快穿起裤子飞奔回家,回家之后掩上门对家珍说“好险哪,如果不是把房子输给了龙二,今天要枪毙的就是我了呀。”这段电影情节我感觉太有震撼力了,把一个小老百姓在大的社会动荡面前的那种渺小,无奈无力诠释的淋漓尽致。

此时,儿子有庆也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可家里太穷了,为了供有友庆念书,就不得不把凤霞送人。几个月之后,凤霞在一个晚上偷偷地跑了回来,之后,福贵就再也不舍得送她走了。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了,五亩地划到了人民公社名下,村里干部挨家挨户来收铁收锅,炼钢支援国家建设。锅没了,家家户户统一吃食堂。米面盐柴和羊也充公了,把老孙头的屋子烧了炼钢。家珍这时候病了,得了软骨病。福贵一家子在炼钢中立了功。后来食堂散伙了又买锅,各家又各吃各家的饭。这时又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乡民们饿得吃野菜草根。家珍拖着病身子向父亲取回了一小袋米,全家才饱餐了一顿。

有庆在县长夫人难产时被抽血致死,而这个县长夫人正是春生的夫人。

凤霞嫁给了偏头万二喜,二喜实在又对凤霞好,本是美满姻缘,谁会料到凤霞在生下一个男孩子后, 由于大出血而死。这时候电影版的镜头又给了我一次深深的震撼。此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医院里资深的大夫都被红卫兵拉到街上批斗了,只剩下了一些年轻的小护士,二喜担心凤霞生产出意外,和几个工友把一位姓王的大夫押回到了医院,让他照料凤霞生产,而这位王大夫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面黄肌瘦,有气无力。福贵看他可怜,就上街给他买了七个馒头,而他在一口气吃下七个馒头喝下一些水之后竟导致昏厥耽误了拯救凤霞大出血的关键时刻。一个是濒临死亡的大出血女人,脸色苍白、嘴唇发紫,双目圆瞪,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产妇的鲜血染红了床单、护士的医用手套、白大褂,甚至是医院的白布门帘。而一边是由于吃多了馒头导致昏厥、倒地不起,奄奄一息,脸色蜡黄、满头汗珠的王大夫,任是拍打,呼叫也不醒。最后凤霞在众人的嘶喊和哭泣声中流血而死。

儿子有庆是因为别人生孩子被抽血而死,女儿凤霞则是没血输大出血而死,作家在设置这两个情节时,一定有着其深刻的用意。

而二喜的命运同样悲惨,几年后,在一次施工作业中被水泥板夹死,他们唯一的后代外孙苦根则在一次暴食豆子后胀腹而死。

家里的人一个个先后死去,福贵用微薄的积蓄买了一头将要被人宰杀的老牛,他说,你我都老了,会看牛的告诉我,说你最多能活两三年,两三年就够了,我自己恐怕也活不到那么久。就在前两天,村里人还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的”。我们俩这么相像你的名字也就叫“福贵”吧。

一个老人和一头牛渐渐远去消失在晚霞中。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而他曾经对外甥苦根说的话还时不时回荡在耳边:“这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大了又变成牛。我们啊,也就越来越有钱啦,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这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呢。可是现实会朝着我们的美好设想去发展吗?就像书中写道“活着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读完了小说,看完了电影,相对来说,电影版的结局要温馨,没有演绎家珍、二喜、苦根的死亡。电影片尾在全家其乐融融吃饭的过程中落下了帷幕。留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

《我在岛屿读书》我只看完了第二季,正在看第一季,作家老师们推荐的书有时间我会去读。正像苏童老师说的,由于我们识字,由于热爱文学,就让那一部部经典书籍走入我们的视野,浸染我们的心灵,体验更广阔无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