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12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0-09-12 07:40:27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

前几天看了《八佰》。看《八佰》之前的几天读完了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顺便重温了一遍张艺谋拍的同名电影。自然而然地,三者免不了被比较一番。当然,张艺谋从女性的角度来描写抗日战争的残酷,在我看来,是比管虎导演用真枪实弹来表现抗日战争的激烈来的要另辟蹊径得多。《八佰》全场最令我感动的,是各个地区的士兵报自己的籍贯和姓名,然后从容的跳进敌军中充当人肉炸弹。在桥上那位公子哥拼了命也要把电话线甩过桥也让我泪流满面。往往最打动人的不是真枪实弹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做出的事情。

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真的绝了。张导演善用女性的角色去讲述故事,通过这些名妓我们恐怕很难说出“商女不知亡国恨”的话来。玉墨当然是最吸引人的。我最钟爱她。电影里面戏剧性地玉墨与洋人发生了感情与关系。但在作家的笔下与玉墨有感情线的是那位姓戴的军官。我和朋友讨论过,朋友认为玉墨和洋人的关系有点过于为了戏剧而发生了,而在原版中玉墨与中国战士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似乎更有说服力。

在小兵王浦生被日本人刺死过后,书中写到过一段话:

“雨玉墨呜呜地哭起来,她是爱戴少校的,她是个水性杨花的女人,一颗心能爱好多男人。这三个军人,她个个爱,爱得断肠。

这时是凌晨两点。”

这一段话读得我浑身冒鸡皮疙瘩,但又觉得好自然好生动。我甚至可以想象得到玉墨上翘的眼线。作者巧妙地将玉墨本来的身份与国难当头她自己心里的感受联系在一起,我真的对于这种水性杨花的女人讨厌不起来。

书中还描写了一个片段,说的是中国的士兵们失去了联络,谁也不知道该配合谁、增援谁。有的部队只差一步就能阻止敌人破城了,但是伤亡过重,弹药耗尽,而就在他们附近的友军因为毫不了解情况,把增援的机会错过了。好在天色暗下来,他们和敌人稀里糊涂的交错过去,夜里他们被自己的长官出卖了,上尉以上的军官都在天黑之后跑光了,清晨来了一家日本直升机,还有个汉奸在大喇叭里喊话,要他们投降。直升机还在散发传单,白纸张,黄纸张,粉红纸张。中国士兵捡起那些纸张,有个别认字的人说这是日本人撒的传单,要咱投降,保证不杀不打,保证有吃有住,还说只要抵抗就剿尽杀绝。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趁天黑逃出去,另一条是投降。他们开始思考,一思考就开始抽烟。他们不知道正在此刻比他们少十倍的日本兵在山坡下看着密密麻麻的烟头上的心火,感到有些畏惧,这毕竟是一个壮大的军事集体,万一传单散步的诈降失败是很难对付的...最后,中国军人们选择了投降。

我感到遗憾。深深地遗憾。投降怪这些士兵吗?可是是他们的长官先抛弃了他们啊。怪他们的长官吗?趋利避害不是人的本性吗?当然最后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这些赤手空拳的中国士兵最终还是被日本人集中拉到一个坑里枪杀了。在死之前这群中国士兵也没吃到馒头也没有喝到水,他们甚至还想起那晚,埋怨着怎么不突围。后来,他们就死掉了。看到这里我不免心疼,为他们的丧生感到抱歉。同时也为我们在作战过程中缺乏联系,缺乏侦查能力判断力而感到心酸。有多少士兵就此丧命又有多少个家庭就此支离破碎呢?

严歌苓在书的最后回到现在的生活中:

南京大屠杀历史学术国际研究会将在南京举行,8月12日这天,两位南京日报的记者来采访严歌苓,她问起记者们这个会议,但记者们却并不知道,两位记者都十分年轻,举止言谈以及穿戴都还是十足的校园气.对于她们生活中有太多更为贴切的选题,作史的事物再重大已难以引起他们的激情了。作者的亲戚们可能知道去纪念馆的路怎么走,但他们都说没去过南京,可供他们都周末的地方太多了,莫愁湖燕子矶夫子庙...他们和全国的人一样,正从人人平等的贫困中起飞,忙碌于家庭的建设,比如装潢修饰他们很有限的生存空间。至于参观一场发生在60年前的大屠杀,他们不具备亦不需要这份心情,这场震惊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浩劫,对于他们变得遥远而抽象,它的存在只是一个历史符号…假如我们对于自己的生命价值都如此不真实,抑或过分慷慨,我们又能到哪里去讨人权呢?

作者写这本书的用意显然是唤起民众心底的种子如同《八佰》,那群壮士明知渡桥就是赴死但仍然前赴后继毅然前往,为的也是唤醒夜夜笙歌的群众。

但是很多时候民众到底醒没醒是个严肃的问题。装睡的人叫不醒。但历史总会告诉我们有多少人醒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