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因为是父母写给儿子的,言辞太恳切了!前半部分主要关于学习的,我反而觉得裨益不大,主要傅雷自己也说了“你从小到大的家世,不仅全中国没有几个,放眼全世界也没有几个”。当然,拥有这样条件的也不止傅聪一人,但傅聪只有一个(钢琴家),不能否认他自身的努力,时代的机遇等各个方面,尤其是自身努力方面有可以借鉴的。
后半部分,关于工作、家庭、收支、家庭关系等多方面,尤其是老年傅雷的告诫与审视,简直醍醐灌顶!拍案叫绝!
整体评价了一下,下面是细节。这里也有一个新的点,也是我最近一直强调的点: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倒也不是原搬原套,非要一群人一起学习一件事,只是指一个人做事情需要契机,如果没办法获得外界契机(当然最好有),那就自己去创造。例如,傅聪当年学习外文时,傅雷提醒他,在国内再学个半年一年,可能进步也不大,早些出国挺好的。但是,当傅聪在国外结婚定居几年后,傅雷言语恳切,劝傅聪多给父母写信。写信的目的,一桩桩、一条条,列了好多条,其中有一条是:写信,也是对汉语的一个回顾,也是对自己想法的一个总结。多写,自然能写好了。太对了!正如我现在,确实有些许浪费时间,但时间,只要有,总还是有的。也要说明,这里的多篇读后感,只有这一本《傅雷家书》是好好写的。原因自然是,内容,我觉得好。不仅借了原书,细细翻了2遍,而且重点章节,反复听了2、3遍。
以下推文都是附加的,实在敷衍,不好意思。其实,拢共也没几个阅读量,但让仅有的几个人浪费了几秒钟,也是我的过错。特此说明。(当然也不一定看得到。)
另外一个发人深省的点是:1964年,傅聪说,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有可口可乐,有很多浮华的东西了。是当时国内的傅雷无法想象的。(当时国内是什么情形,可以自行想象。)甚至,傅雷1930年曾经在法国呆过,但也未感受如此之深。可见,即使知晓了诸多事,依然有不了解的更多事,需虚心倾听。(当然,每一个愿意对我述说的人,感恩!)傲慢与偏见,真真要不得。
傅雷还对傅聪说,仅写一封信,对于自己学琴的感悟必然写不尽,可多写几封,方能考虑周全。同样适用于我的读后感。读的时候真有千头万绪,一下笔又无从可说。最近手头事真是千头万绪,从重要性上排,当然比读闲书重要很多。而且,我自诩,2020年的阅读量应超过平均值了,本不必如此执着了。但,阅读,真的是我的习惯,从未以此为累。(微信上,我向几位知心好友推荐过此书,推脱没有时间。可以理解!但不是理由,万望不久之后能看到。)折中办法就是,此篇推文先发出,作为近期文学作品阅读的一个总结。但《傅雷家书》阅读的结束,以我把书还回图书馆为止(两个星期内,我肯定还回去)(顺便夸一下无锡的社区图书馆模式!!!优秀!!!图书馆系统终究还是做得比博物馆系统好些的。个人意见)。
(我文字的语境,不知,读者是否能感受得到,我真心喜欢一本书,其读后感的文字风格就深受其书影响。关于这一点,傅雷作为一名翻译家,也深有体会。但我更甚,读一本换一种风格。究其原因,还是本心不定。有好有坏,不能一味责之,但考虑到年纪也不小了,还是定下来的好。)
最后,傅聪的成才固然有可借鉴之处。但也不必执着,还是机遇的成分很大。为什么?傅聪还有个弟弟傅敏,同样的父母,同样的人脉,怎未获得如此成就?更何况吾等方方面面差如此之多的人呢?是不是又陷入了悲观主义?倒也不是,这本书读完之后,我获得了无限的力量,因此才觉得好。原因如下:有如此天资,如此资源,如此父母!!!的傅聪还得如此诚惶诚恐,如此战战兢兢,他的父母还要如此谆谆教诲,生怕行将踏错,将人生这条坎坷的道路走好。我,在生活中受到些许磨难算什么,根本算不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