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存在于历史大背景下的很多平凡的人与事,总是那么容易随风消散,事后再收集往往有着很多缺憾。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国4万多名白衣天使驰援湖北。在他们中间,有这么一些有心人,在繁忙的工作间隙,用信札、访谈、感想记录等方式,留下了患者、医务工作者、志愿者,乃至后勤人员、医者家属的经历与感想,并集结成书。这就是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最新出炉的《方舱记忆》。
真实,是一种感动,体现出人性的温暖与生命的坚韧。
该书共收集了59篇文字记录,其中来自医护人员的有25篇,患者11篇,家属9篇(6篇文章,2幅画,1幅字)志愿者5篇,采访9篇(患者5篇,志愿者4篇)。
初读《方舱记忆》时,感觉有些粗粝。由于写下这些文章的,并非专业人士,缺乏良好的文字功底,语句重复、程式化的表达,乃至口语带来的不严谨表述,都很难与现今世面上诸多文字优美动人的图书相提并论。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很快就会被书中记录所流露出的真实所打动,甚至感受到一种震撼。
方舱医院,在这场战“疫”中,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ICU、重症病房里,病人生命垂危、医生紧张忙碌,那里是人类与病毒抗争最为激烈的前线。在普通居民小区,老百姓则以宅家的生活状态为主,与医疗系统的交集较少。而方舱医院,以收治轻症确诊病人为主。在这里,病毒对生命的威胁必须直视,但又不像重症那样咄咄逼人。面对大灾,人性中乐观、良善、温暖,乃至焦虑、烦愁,都如此真实地得以展现。
真实,是一种力量,让许多喧嚣尘上的谎言都不攻自破。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驰援武汉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等十余支队伍建立,并负责病人救治。总指挥刘中民,副领队王韬,护士长高彩萍等,决定以此为基地,全方位、全视角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为武汉战“疫”留下最原汁原味的记录。当这些出自患者、志愿者亲笔记录下的手稿,以照片形式出现在书中,它所带来的震撼力量是无限的。
在《方舱记忆》中,一切都以真实的面目呈现:虽然有病人对医护人员口出怨言,但有更多病人提醒他要理解体谅这些夜以继日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一家人感染新冠病毒,有亲人转入重症病房,甚至去世,也有亲人比自己提前出院,期待康复的到来……真实的讲述,流露出真实的情感,也反映出面对历史大灾,个体的迷茫、挣扎、坚持。
不需要煽情,更不需要粉饰,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只有真实,可以经历时间的考验,作为史料留存后世。
在过去的数月中,各种媒体报道铺天盖地,不可谓不多,却一定可以找出不全之处。比如,故事性报道表现出脸谱化、程式化的特性,聚焦和关注的群体时有选择性缺失。假设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百年之后,再来梳理这段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的又有多少?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方舱记忆》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记录下了方舱医院中的芸芸众生的点点滴滴。比如,在新闻报道中,很少有人会去关注医院值勤民警,但他们也同样与病毒距离很近,他们的工作对于医院的正常运行有着重要作用。他们会紧张吗?他们做了些什么?在这本书的记录中,既能看到普通人在历史大事件下生发自内心的使命感,又没有“被崇高”的道德绑架感。在生命安全与生计之间,一个个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得到白描式的存留。
可以说,这本书体现了对真实负责、对历史负责的使命感,又在忙于与疫情斗争的匆匆时刻,及时留存下了宝贵的资料。当方舱医院关闭,患者出院、志愿者离开、医护人员撤离后,再要收集这些第一手的讲述、感想,将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任务。
最后,再次向东方医院援鄂医疗队致敬!你们不仅救治了上千名患者,更为这段历史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