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菊与刀》读后感1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01-29 09:55:12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菊与刀》读后感

前言:《菊与刀》简介

这本书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整理于二战尾声,于1946年以《菊与刀》为名正式出版,作者受美国政府委托,主要内容为研究日本这个与西方有着巨大差异的东方民族,因为在日本,「菊」是皇室的家徽,「刀」又是武士刀文化的象征,所以取名「菊与刀」。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书里许多地方都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读完这本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欢迎批评指正

1、关于制度

学习法律,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认知这个世界,那就是「制度」,一个国家或者团体的文化奠定了国家的氛围和基调,而国家和团体的真正运行,则主要看其制度的设计与施行情况,毕竟说以前道一万,还是要落地到行为才更掷地有声,所以理解一个国家或者团体的「制度设计」原理以及「制度的利弊」有助于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知行合一」是被极力倡导的,但在「知行不一」时,相对于认知,行为才是我们更应该要侧重分析的,因为「认知」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且变化万千,更何况还有「自我认知偏差」从中做鬼。所以一个人的行为如同一个国家的「制度」一般能反映出许多问题。

2、关于「等级制度」和「阶级固化」

日本严格的等级制度对其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日本人喜欢在规则和制度中「各就其位」: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位置及其所对应的权利和义务,并都遵守这种规则(也就是「各就其位」)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安全感。

日本的等级制度是大约在公元7世纪时借鉴大唐制度而来,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包括其「忠」「孝」文化也是充斥着中国文化的影子。但中国和日本是有很多不同的,这点在书里面有许多地方介绍到。

日本人可能会对生活现状不满,可能对某个人产生仇恨和报复心理,但他们是不会将种种不满归咎到制度的问题上的。但是在中国,王朝更替是极其频繁的,制度也总是在更改,「世袭文化」似乎并没有被很有效的施行,虽说「百代皆行秦政制」,但「百代」的「政制氛围」总是差别很大的,所以中国的阶级固化问题并不严重,就像是会定期洗牌一般。

中国的文化基因似乎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大有「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架势,这点与大部分国家都不同,而且中国历史上还出现了许多的农民起义和草根皇帝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在中国,似乎只要你足够「勤劳」、「智慧」,生活基本上都还是可以蛮体面的。

3、关于「侮辱」和「诽谤」

在《菊与刀》中的观点认为:日本人受到的侮辱、诽谤或者失败没有得到报复或未被清除,“世道便不公平”。日本人对名誉极其看重,而且会有「以自杀来“使自己的名声清白”」的现象,日本自杀率居高不下或许也与此有关。所以对一个日本人进行侮辱和诽谤是一件比较严重的事情。

在新几内亚及美拉尼西亚这些从事园艺的原始民族中,人们在受到侮辱时必定会怒不可遏,这成为整个民族或是个人行动的主要动力。他们之所以举行盛大的部族宴会,必定是因为另一个村子的人说他们太穷了,穷得连10个客人也招待不起;说他们还特别吝啬,把芋头和椰子都藏了起来;还说他们的首领们蠢得连宴会都组织不起来,等等。因此,为了显示他们村子的慷慨和好客,被挑动的村就特办一场宴会,请来众多宾客,以此来洗刷自己的污名。在婚姻安排和经济往来上也是如此。在他们要交战时,双方在搭弓射箭之前,必定会激烈地互相谩骂一番。

面对同样的问题,中国人认为听到侮辱和诽谤就过分敏感是“小人”,是道德水平低下的人的特征。在中国的伦理中,一个人纵容自己对所受的一次侮辱施加报复,突然对侮辱者施行暴力是不对的,他们认为如此神经过敏让人觉得滑稽。

同样,在罗马人身上根本就看不到对侮辱的过敏反应,他们像中国人一样,宁愿让诽谤者成为可笑的人,也不会认为自己的名誉受到了损害,他们说:“让对手显示出他兽性的最好方法就是对他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