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一本米国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本书首版于1943年问世。彼时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白热化阶段。纳粹德国在东线一连输掉两场决定性会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以英美为首的盟军在北非击败意大利和纳粹德国并占领西西里。而东方战场,旧日本帝国取得了常德会战的胜利。中英美三国也在年底签署了《开罗宣言》。这本书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问世了。 关于这本书,最早知道它是在米剧《兄弟连》里面,第九集派康提和一个菜鸟新兵在检查站执勤的时候,先前执勤的战友在交接的时候给了他这本书(后来去搜索了下,剧组还真是用心,这本书正是当年的军供版,米国政府在战争期间发行了很多军供版的书,让士兵在战场上除了打仗以外能够有其他事情可以消磨时间)。
《兄弟连》S1E9中,派康提在阅读布《鲁克林有棵树》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的存在。但当时(2002年)这本书中文版还没问世,直到2010年,被称之为《兄弟连》姐妹篇的HBO另外一部二战巨作——《太平洋战争》正在热播,于是《兄弟连》又被我重温了一遍。在看到第九集又一次注意到这本书,然而当时正在艾泽拉斯的各大竞技场和奎尔丹纳斯岛上和朋友们酣战,所以也并没有兴趣去进一步搜索它的更多信息。直到前段时间偶然一个机会买下它。读完之后心中有所感想,于是想记录下来。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纽约布鲁克林移民三代女孩——弗兰西的成长故事。本书的作者贝蒂·史密斯有着和女主角弗兰西相似的成长轨迹:土生土长的布鲁克林人、家境微寒、没念完高中但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最终上了大学、通过教育改变了人生。某种角度上弗兰西映射着的是作者的影子。整本书剧情最精彩的部分我认为还是弗兰西的童年时期。作者对一些细节的描述也非常到位,可以说是观察力敏锐。而纵观弗兰西的整个成长过程,一方面虽然因为家境贫寒,所以弗兰西的童年生活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幸。但另一方面,弗兰西也是幸运的,有一个虽然不识字但是却充满智慧的外婆,一个伟大的母亲和一个疼爱她的父亲,关心她的茜茜阿姨和弟弟雷尼。还拥有她最好的朋友——学校的图书馆。就是在这样一个穷苦但快乐的氛围中,弗兰西度过了她充满爱意的童年。书里有个情节,因为米国那个时代的政策,纽约市所有小孩在正式上小学之前要在社区所在的医院去接种疫苗。而帮弗兰西接种疫苗的男医生出生于纽约市的上层阶级,而负责打针的女护士和弗兰西一样出生在布鲁克林的贫寒家庭。护士为了能在医生面前表现出她已经融入到医生的阶级,已经不属于原来那个阶层,所以就在面对弗兰西的时候各种冷嘲热讽。作者在这里提到:“一个通过自身艰苦奋斗走出了社会底层的人,通常有两个选择。脱离当初环境后,他可以忘本;他也可以在超出这个环境后,永不忘记自己的出身,对残酷拼搏中不幸落下来的人充满同情,充满理解。”写到这里,突然想到电影《最后的武士》里的明治天皇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我也曾梦想过一个统一的日本,国家强大、独立、现代化。而如今,我们有了铁路、大炮还有西装。可是,我们不能忘了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这两句话,我还是比较赞同的。因为这两个观点和中国人说的:做人不能忘本其实是一个道理。变强其实是件好事。但你在以往经受过的苦难中没有学会怜悯和思考,那你的苦就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