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近几年阅读速度的进步,这本将近500页的小说,小时候读一个月的书,用3个小时就快速重新读了一遍。长大之后看问题的角度跟小时候会完全不一样了:
1 历史:小时候看不懂的历史,结合后来知道的苏联历史,慢慢理清楚了一些脉络。这段历史离现在有100年了,结合最近乌克兰的局势来看那一段时间,别有一番感觉。书中有些片段描写,结合现在的历史资料来看,有偏差,但可能作者限于当年的客观条件,看不到全貌也正常。
2 文学性:不能不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篇小说文学性略差,作者试图串联那一段历史,但有些事件描写实在潦草,走马观花一样带过多个历史片段。后面才知道这是作者自传,作为回忆录来看就可以理解了,主脉络是作者的经历,读者觉得有点散乱也是正常了。
3 感动:感动还是有的,特别是看到最后的时候。主人翁保尔的确是个坚毅的孩子,12岁时进车站食堂当杂工,革命爆发,因救革命者而被匪徒抓走,不久误释,逃离家乡去参军,战斗中被炸伤依然很快返回前线。筑公路地上,保尔仍在泥泞冰雪中劳动。但由于屡遭摧残,保尔终至失明瘫痪。可他用惊人的毅力战胜了困难,走上文学之路,开始新的奋斗。
先不管出于啥动机,有一种纯粹的目标能让去奋斗其实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这种激动就是尼采说的起舞的日子,每天都有让自己兴奋的事情,可以废寝忘食,可以全力以赴,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4 随便聊聊:
意志有多强大取决于自己有多相信,但绝对相信又跟理性相冲突。理性到了一定阶段,就不会认为有绝对的事情,会理解辩证法,没有绝对的对错也就没有了绝对的相信。
热情一定要跟理性结合,不然一个致力于屠戮的人的热情只会带来灾难。很多人的良好行为不来自理性和自省,而来自良知,但这个事情就很难控制,所以会出现一些祸害人间的极端主义者。
各个时代面临的问题是完全不同的,用革命时的方法来解决革命之后的问题,或许会造成更多新的问题。
困难、软弱的时候人更容易相信,期待救世主的出现,但救世主都是遥远的,总是有欺骗性的,没有人能知道真正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到的那天会发现面目全非,时间总会让最初的希望破灭,但历史又会因此往前进一步,螺旋式上升。
任何时候接受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不要轻易用自己的世界观去评价甚至绑架别人。去理解、去影响、去沟通、去关注,接受多样性才能不至于太多偏激,做错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