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读后感
在我读高中时,《祝福》就是必学篇目之一。那会儿少不更事,对于人世的种种遭际懵懵懂懂的,因此课文里的悲剧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也未引起什么特殊的感想。倒是记得一件与之相关的趣事。我们高一班上有一个极调皮的男生,一下了课,就抓着窗外的铁栏杆使劲晃脑袋,狂躁地喊:“放我出去!放我出去!”喊完这两句,便学着祥林嫂的语气,低眉顺眼地哀叹:“我真傻,真的……”
他的自导自演成功逗笑了班里所有同学,大家都没心没肺地哈哈笑着。不知道是不是由于他的捣蛋,祥林嫂在我们心中仿佛只是一个哀怨的符号,无关痛痒。
等到为人母后,要讲授《祝福》,备课时再次读到《祝福》,感受却大不同以往,尤其是读到阿毛遭难那一段。
阿毛平日很听话,不乱跑,祥林嫂在屋后砍柴,让阿毛坐在门口剥豆子。祥林嫂在屋后一叫,没有回应,我想她当时心下立马就紧张起来。她赶忙跑去屋前一看,看到撒了满地的豆子,便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只是不敢往下想,心里会抱着一丝希望——也许他跑去别处玩了呢;也许他……
祥林嫂与众人遍寻不着,心里的紧张越来越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不祥的预感也越来越强烈。直到看到柴刺上挂着的小鞋,祥林嫂几乎已经知道结果,但心里还会抱着一丝侥幸,直到扒开柴草,草窠里血淋淋的真相毫无掩饰地摆在面前,她再也无法逃避。所有的希望都被残忍地掐灭。她永远失去她的小阿毛了!
小阿毛两岁了,是个可人疼的孩子,会帮大人做事,早上还活蹦乱跳的,也许还跟妈妈撒着娇,现在却冰冷冷、血糊糊地躺在草窠里。画面触目惊心,不忍直视,让人全身发麻。他至死,手里都紧紧握住那只小篮子。他被狼叼走的时候,该是多么害怕和无助啊,被狼一点一点吞食五脏的时候,是多么的痛啊。祥林嫂看到这一幕,又该是怎样的心如刀割。
如果带着小阿毛在屋后一起砍柴,不让他一个人去门口剥豆子,是不是阿毛就不会死?也许这个时候阿毛在吃晚饭了,也许阿毛正在亲热地捧着她的脸叫“妈妈”。唉,祥林嫂此后余生恐怕都要活在懊悔和自责中了。
自从小宝宝的到来,我从此多了一重身份。都说为母则强,原来娇滴滴的掌上明珠,竟然可以忍受许多从未经历过的痛楚和艰辛,可以不怕脏臭地为孩子处理粪便,情急之下也可以徒手抹去他的鼻涕。但也为母则柔,小朋友稍有不适,便跟着心焦又心疼,至于那些有关小孩遭遇种种不幸的社会新闻,更是不忍卒读。正因为有了这份柔软,才理解了祥林嫂的悲痛与绝望,无怪乎,从此祥林嫂的眼睛里再也没有了神采。
在课堂上,我带着学生们探讨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教学参考书里的答案都是说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等人,一个学生却说,“是那条狼!”是的,也对,孩子永远是母亲的软肋,失去孩子的打击对母亲来说是致命的,那条狼杀死了祥林嫂的孩子,也就杀死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