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读后感
《雷雨》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悲剧起源于三十多年前的隐秘旧事,三十年后作者将这群不同阶级不同理想的主人公聚在一起,他们关系复杂,彼此之间纠缠不清又互相矛盾,一个个人物情节间矛盾发展到高潮时,真相被揭开,悲剧也随之产生。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此剧则不然,它将丑恶的东西揭开,酝酿后向着深渊更进一步发展。直到结尾时主人公死的死,跑的跑,疯的疯,这场悲剧才算是落幕了。
少时读觉得结局没什么意思,死的死了,跑的跑了,疯的疯了,既不够温馨,又不够快意恩仇,实在不够圆满。长大后再读才明白过来,这原来是最贴合最合理的结局。兄妹相爱,母子乱伦,满手罪孽却一直伪善的父亲最终被作为苦主的亲生儿子找上门来……人物间矛盾如此之深,非死不可调和。少时看总以为死是最可怕的,现在想想或许对于戏中人来说此时唯有一死才能真正解脱。当死亡成为人物不可逃避的选择时,当死亡比存活更让人难以接受时,死亡便不再是悲剧。试想若是由剧中人物活着背负命运的沉重玩笑,他们会比活着更痛苦。逃避很可耻,但有时也很有用,死亡便是书中人物的一种逃避。我作为观众想要的真相大白,全员存活,误会解开,人物幸福生活在一起的好结局或许并不会是书中人物所愿意接受的。书如是,人亦如是。
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个体差异,一些人眼中的成功美满未必是另一些人也想要的。无奈群体动物总要形成主流的大众思想,这大众思想会如同一个专制的君主一般试图压迫消灭一切不同的声音,诸如X岁该有套房了,X岁该有辆车了,X岁该结婚了,X岁又该生子了……诸如此类都是大众思想下的产物。它们框架一个人,让人按照制定好的标准去“幸福”生活,偏离了这个准则的人,便成了异类,他的生活便是不幸福,甚至失败的。到了此时,代表此类思想来“审判”这些所谓“异类”的,恰恰是与这“异类”同出一脉的普通大众,同类相残,观之顿生悲凉。现实中的人如同书中的一样,都要接受一个莫名的框架标准来衡量结局是否够圆满,书中人物还可在作者笔下做出自己最后的反抗,现实中却很难了。多少人在面对世俗思想的压力后,在被迫接受,或大力反抗时感慨一句:“这就是生活啊。”
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呜呼待哉?”究竟在何时,何种境况下,如何作为才能真正寻到心灵的解放和自由,这或许是我们所有人一生都要探寻的主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