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读后感8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6-22 09:08:25归属于读后感8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蔓草


汪曾祺是现当代作家中极少数被我喜欢到要买全集程度的,另一位是鲁迅先生。他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这种味道容易感受却难以言传。
我曾经把他的书借给数学专业的朋友看,她很喜欢;也曾经拿给地道农人的家父看,他也喜欢。可以说他的文字是雅俗共赏的。这个词说起来容易,做到极难。文人尚且相轻,一个人既能有文人的文才,又能融入民众,是不容易实现的。记得他写过赵树理可以穿水獭领子狐皮大衣和农民聊天,而丝毫不会影响与农民的心理距离。
欧阳修写下“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的时候,是有点自豪的意味的;苏轼也说自己“使君元是此中人”。
既是士大夫的一员,又能完全融入民众的,是我们理想的知识分子。而被称为“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就是其中之一。闲言少叙,我们看看他的文。
这篇文章围绕端午节的习俗展开,同时以咸鸭蛋贯穿全篇。结构没有太多分析的地方,语言却充满魅力,这种语言融会了口语、文言,却和现代汉语水乳交融。他能让前后的句子相互瞻顾,映带左右。不觉口语与书面语语体不合,亦不觉古汉语和现代汉语衔接的生硬。一切浑融自然,摘不出警句却妙趣横生,令人如逢老友,饮茶叙旧。
“这就能辟邪么?”“还不就是个鸭蛋!” “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这能行吗”仿佛一个市井间随便遇到一个老头儿,跟你说了些家常话。但穿插在书面语间,不仅不觉其俗,还充满了乡土温情。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些参差不齐的短语错落有致,把端午节的乡俗串联起来,纲举目张。
“出鸭。”“曾经沧海难为水”“所食鸭蛋多矣”“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质细而油多”“入口如嚼石灰(非高邮鸭蛋)”都或多或少带有文言色彩,甚至就是文言。一方面见出作者语言功底,一方面如行书之间的顾盼,给人相互映照的感觉,毫不突兀。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拟声词加动作与情景描写,生动得像镜头语言。
“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别人提起,觉得不值一提(因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出秦少游);和别处一比却又充满自豪。因为“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鸭蛋呢!”
好的作家必然是语言的巨匠,他能吸收各种语言,为我所用。而人的经历也会熔铸其个性和文风。汪曾祺的散文有“民间文学”的养分,也有古典文学的底蕴。而他又肯真的不避民间俗语,将其点化入字里行间,不失故乡水土的本色,又融入文人雅士的墨香。
李白说:“仍怜故乡水”;他写自己老师沈从文晚年返乡则云 “犹及回乡听楚声”。而这篇文章也是作者老年回乡所写,这种“犹及”的心情不可谓不满含深情。可他淡淡写出,从容迂徐,读来不觉,却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