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吾诚出生于辛亥革命爆发的前三个月,不少知识分子主张变法革新。他的祖父也主张维新变法,提倡天足,而他的父亲在其母亲的有意放纵之下,鸦片成瘾,最终因病去世,留下倪吾诚这个遗腹子。倪吾诚在他的童年时期就展现出异于普通小孩的行为和思想,他去姥姥家,正碰见舅舅的小女儿裹小脚,他立即发表反对缠足的意见,声泪俱下地控诉缠足的愚昧和野蛮。他反对迷信和愚昧,他的母亲却害怕倪吾诚的这种言论会给家族带来祸端,于是教唆他吸食鸦片。
成年后的倪吾诚,选择与地主家的女儿姜静宜结婚。在婚后,倪吾诚借助岳父家的资源去往欧洲留学,见识到欧洲人生活的习性,内心深处渴望文明。在他的眼里,但凡是和欧洲沾边的,那必然是美好的、先进的。但残酷的现实是,对于中西方文化,他都只是略知一二,他既接受了中国文化的熏陶,又有西方文化的影响,成了两种文化碰撞下的畸形儿,造成他思想与现实的矛盾。
倪吾诚回国之后,与妻子姜静宜、妻姐姜静珍、岳母姜赵氏一起住,他们之间的矛盾不仅来源于经济方面,还源自于思想方面的差异。矛盾的首次爆发是倪吾诚在看到姜静珍随地吐痰的行为,批判其不文明,让姜静珍感觉到自己作为大家长的威严受到挑衅,随后姜家三人迅速统一战线,把倪吾诚当作共同斗争的对象。姜静宜是典型的传统中式妇女形象,而倪吾诚却致力于给她灌输新思想,想把她培养成现代女性。倪吾诚告诉姜静宜走路要抬头挺胸,而姜静宜却认为这是妓女的做派。妻姐姜静珍也是传统妇女的典型代表,婚后不久丈夫就逝世了,她选择守寡一生,她甚至觉得自己应该替丈夫死,是传统贞洁思想的牺牲品。岳母姜赵氏祖上是清朝大员,即使往日的风光也不在,但骨子里透露着一股傲气和目中无人。就是这样具有相同传统思想的三个人形成了统一战线,家庭矛盾也随之产生。
读完整本书之后,我并不能单纯地批判谁对谁错,书中的人物都是在维护自己观念下家庭应该有的模式,我时而心疼倪吾诚受到中西观念撕扯的痛苦,时而同情姜静珍对家庭、对爱情的付出,这种矛盾不只是个体的矛盾、家庭的矛盾,更是受到西方思想冲击下新式观念和传统思想无法融合的时代矛盾。
我们或许不是倪吾诚,但我们身上都有着他的影子。作为学习了各种高深思想的知识分子,我们多多少少都有点脱离了现实生活,脱离了我们脚踩的大地。想想自己,现在每个月收入不能自已,而每天都在互联网上指点江山。看不起这儿,看不起那儿的人。又有多少呢?这些人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倪吾诚在现代的缩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