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鲁迅的故乡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10-27 10:14:52归属于读后感8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鲁迅的故乡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篇一:鲁迅的故乡读后感800字

故乡,它定然是每个人心中最温柔美好的地方。鲁迅记忆里的故乡,大抵就是他在《风波》开头中写的:农家的烟囱、炊烟,大芭蕉扇,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了。

巴金回忆故土成都,老舍回忆北京,艾青写金华,鲁迅写绍兴。无论是多么尖锐的人,对故乡却也是不舍得批评的。当他冒着严寒回到故乡去,看见故乡的停滞,心情难免悲凉了。又见了“小英雄”闰土如今的模样、刻薄的杨二嫂,但到最后却不似往日言语的讽刺,而是充满了对记忆中故土的怀念以及对现在的悲哀。

“他站住了,脸上露出欢喜和悲凉的神情…他的神情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到:”老爷!””这是对文中闰土的描写。曾经那个脸是圆圆的紫色,会捉鸟捡贝壳的男孩已经被一个经历风霜打击的男人取代了。一声“老爷”代表他们的友谊面对的是不可逾越的阶层差,但即使闰土早就认清了阶层的鸿沟,却还是忘不了他们间的情谊,在鲁迅离开时也来送别,这或许就是鲁迅所记挂的那小小的温情吧。

在鲁迅笔下那个美好的故乡已经变得“会吃人”了,它吃下了水乡恬静的少女,吐出了杨二嫂。那个开着豆腐店“整日安静地坐着的温婉少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尖酸的、像圆规似的市井泼妇。闰土的麻木而辛苦老实,杨二嫂地麻木与恣睢,也更显出了旧社会的吃人与黑暗。于是在文章末尾,鲁迅写下了对后辈的美好祝愿,可却是用“茫远”来形容的。正如他所说:“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这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路,这希望,是要人“走”出来的,而且要很多人,鲁迅希望这腐朽的时代能改变,能有千千万万的人“呐喊”,然后唤醒越来越多的人。

在我眼里,故乡是连接这温情,爱情,亲情和友情的。他是鲁迅的闰土,也是吕纬甫心中的阿顺。但在鲁迅口中就隐隐约约地像那个“旧铁屋”,需要打破,也需要进步。那个吃“人血馒头”的社会,也正是如此。

正如文章第四段:“故乡本也如此”——只是我“醒”了而已。

篇二:鲁迅的故乡读后感800字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走着走着,走出了沧桑的面庞,走出了黑暗的社会,也走出了一句句恭敬的“老爷”。

儿时的他们可以闰土哥,迅哥儿地叫,但在经历过社会的黑暗,思想的洗礼过后或许只剩下了见面时欢喜却又凄凉的神情。

封建思想如同一个黑洞,儿时所有欢乐时光都已不复存在,成为了闰土的一句“那时是孩子,不懂事……”。或许当时的闰土只是想以懵懂开头,以成熟离开。在青春里,懵懂无知让他曾想仗剑走天涯,曾想看看这世间的繁华,也曾想干出一番事业,曾努力追求着,想为年少的疯狂点上最后一笔后缀,满怀希望的走进却攒够了失望离开。

人生多是起伏,打倒人的是多子,饥荒,苟税,是兵,匪,官,绅,生活的苦难使闰土成为了一个木偶人,也使闰土哥和迅哥儿之间产生了一层隔阂。

《故乡》这篇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生动刻画了萧索的荒村和曾经美丽的故乡,饱含敬畏的”少爷”和曾经刺猹的少年,浑身瑟索,凄凉的面庞和曾经见面时的无欢不谈……

这或许就是黑暗社会,封建制度摧残人民最真实的体现吧?也是那因时间的流逝而带来的隔阂。地域的故乡是肉体的归宿,精神的归宿,而经过了思想洗礼的故乡是一层隔膜。

现在也终于明白了鲁迅先生为何弃医从文。或许是为了打破这层隔膜,为了回到当初的无忧时光。有些事是学医也无法改变的。也许比起一次次的救死扶伤,鲁迅先生也想从根源解决问题,也不愿再看到自己的同胞们再度忍受黑暗的社会与无尽的痛苦。

但如今的社会已是焕然一新,由封建的黑暗社会,等级分明走到了今天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人们不必再过多的忍受苦难,而是沐浴着阳光走在光明的大道上。

是啊,直路也是路,弯路也是路,哪怕后路他也是路,但是你站在原地犹豫不决,那就永远没有路。曾几何时,他们是“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奋发少年;曾几何时,他们是炎帝故里丹河水畔的有为少年,但后来,一个栽给了生活,奉献给了无边的黑暗,一个在不变的信念下弃医从文,翻山越岭,拓荒雁门关。

人生也的确如一条岔路口,又何妨多闯闯,多走走?被麻痹的梦境不是人生的温床而是时光的眠床,如今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唤醒自己的灵魂,用犀利的眼光打碎不真实的幻想,何妨不像鲁迅先生一样不惧社会的黑暗,即便对过往抱有怀念,但也为自己开辟一条新路,也在黑暗中寻一丝光明,为黑暗社会也为近代文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我们又何不为如今的强国富民贡献一份力呢?

篇三:鲁迅的故乡读后感800字

夜里,总会有一束月光照亮你。——题记

他是《故乡》里的迅哥儿。

重新回到乡里,没有欣喜若狂,没有近乡情怯;只有离别与茫然。故乡变了,故人也非旧模样——闰土不再是那轮金黄圆月下的小英雄,杨二嫂也不复“豆腐西施”的文静恬雅。

时光是一条蜿蜒的夜路,在重重阻碍下,人会忘了年少、忘了最初,变得辛苦展转、变得辛苦麻木、变得辛苦恣睢;如迅哥儿那般风雨漂泊,如闰土那般憔悴不堪,如杨二嫂那般尖酸刻薄。但,黑夜无论怎样难熬,月光总是在的——那是希望,是让人能够挺过黑夜的勇气,是迅哥儿即使日夜奔波也愿意相信“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的原因。

希望,有多重要?

古莲子,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植物种子之一。2019年6月21日出土的北宋时期的莲子,在浙江杭州西湖长出绿叶与花苞。时隔千年,历经无数的泥污、黑暗、隐忍,终在夏和景明中将委屈化作绽放的动力,于水波微澜上盛放历史曾为它雕琢的华彩。永远怀揣着开花希望的它,跟着心中的月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不负漫漫的等待。

然而,希望又从何而来?

拙己认为,希望来自于世界每一点微小的努力和付出,月光来自于每一粒小小光子的拼尽全力。

百草园里充满趣味的点点滴滴,三味书屋里未落的蝉蜕与梅花,阿长的率真和关爱,藤野先生的诲人不倦和一视同仁……正是这些美好的人和事物,在背后默默支持着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代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们所汇聚成的月光照亮过鲁迅先生也应是他选择尽己之力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来希望的原因之一吧。

“创业初期,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支持,我想用实际行动来回馈社会。”童年的农村生活、父母的支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他在月光下勇敢地向前走——在自己开的维修铺中勤工俭学、在江苏技能大赛中和同学获得一等奖。因为被月光照亮过,所以也努力成为别人的月光——用自己在学校勤工俭学赚来的9000多元,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解决家乡蔬菜滞销问题,并向江苏省苏州市红十字会捐赠了5吨新鲜蔬菜用于分发给辖区内有需要的人。他,是林智辉,一名大二学生。

回报希望的最好方式,就是成为希望。发光发热,像曾经照亮过自己的月光一样,为下一个远行人温暖一寸岁月、一段旅程、一帧回忆。这是希望永不泯然的原因。就像《故乡》里说:“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