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动物
(3)班 董柄呈
鲁迅的故乡绍兴,曾以“蛇”为祖先,将其当作民族的图腾,巧的是鲁迅的生肖也属蛇。
谈起蛇,鲁迅对他也颇有几分喜爱,尤其是蛇“屠伯”的形象。在《狗·猫·鼠》中,蛇以“屠伯”的形象首次出现。它将一只老鼠咬伤,但却并没有置它于死地,这只老鼠便是之后鲁迅心爱的“隐鼠”。之后在《阿长与<山海经>》中,蛇再次出现,“九头的蛇”更是引起了鲁迅极大的兴趣。《山海经》中记载了不下二十种蛇,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才吸引了少年时的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给鲁迅讲了美女蛇的故事,说他经常吃人,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说明鲁迅极其喜欢这个故事,因此多年以后依旧印象深刻。此外,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问中,鲁迅以雷峰塔的倒塌来嘲讽法海,可怜白娘娘的遭遇,也可见他对蛇的“情有独钟”。
以上提到的蛇,除了“白蛇”以外,其他的都是一针见血的,这也正是鲁迅“纠缠如毒蛇,执着如厉鬼”的体现。毒蛇的一击致命,想必也是鲁迅所追求的,他希望做一个传统文化的叛逆者,他的文章能够像蛇一样一击改变旧世界。但对于“隐鼠”这样的弱小者,他也希望自己能心怀怜爱之心,不伤害弱者。
之后,在《狗·猫·鼠》中鲁迅又提及了狗、猫、鼠三种动物。关于“狗”这个形象,鲁迅写道,自己在上海时曾经听到楼下的狗在朝着人怒吼,说明狗想咬人的本性从没变过,如今有了主人便更加“狗仗人势”。在《狗、猫、鼠》一文中,狗把猫错看成大象,说明他没有眼力见儿,所以“狗”便代表着狗仗人势,没有眼力见儿的人。
那猫呢?鲁迅笔下的猫,总爱把猎物玩弄够了才吃下去,与狮虎同族却摆出了一副媚态,还伤害了兔子一家,交配时更是吵闹,所以猫的形象是象征着生活中欺负弱小,助纣为虐的施暴者。
以上两种动物,都是鲁迅所厌恶的,可见鲁迅对生活中的施暴者是怀有批判的。
最后是鼠,它的形象就格外可怜:被蛇误伤,即使是死去,凶手也会被人冒名替代。每天只能吃掉点儿残渣,这便是当时的底层劳动人民的象征。鲁迅对他们格外看重,就如同对待他的隐鼠一样。
综上所述,鲁迅笔下的每种动物都有不同的象征,鲁迅对它们的态度也极为明显。以蛇自喻,抒发着对施暴者的深恶痛绝,对弱小者的关心,这也正是当时作为革命家的鲁迅常做的事。而那以蛇为图腾的绍兴,也在鲁迅的带领下,也带动了千千万万个地区的人民的反抗,他们反抗着旧社会,追求着新生活。
鲁迅笔下的动物
(3)班 应欣睿
《狗·猫·鼠》中,鲁迅写道,猫对于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要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猫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猫老是在配偶时嗥叫,令人心烦;猫吃了自己小时候心爱的小隐鼠。这四件事阐述了鲁迅仇猫的原因,并更深层次地表明了对与猫一样的虚伪奸诈的暴虐者的讽刺。鲁迅又通过写狗把猫误认为成大象这件事,表现出了狗没有眼力见儿这一形象。因此,狗也成为了鲁迅笔下的“笑柄”。鲁迅又把自己的小隐鼠被猫和蛇围攻这一件事进行描写,并提到“父亲曾养过一只鼠猴,也如同隐鼠一般温顺”加以说明,传递出了鲁迅对弱小者的同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把云雀、黄蜂、斑蝥等昆虫当成自己的伙伴,不仅作为自己的回忆,更是童年自由生活的象征。百草园的无拘无束,与三味书屋中的枯燥乏味形成极强的对比,更表明鲁迅对儿时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是鲁迅想在纷扰中寻出一丝闲静的原因。
鲁迅曾在其他作品中把自己比喻为蛇,蛇是鲁迅的生肖,自然会得到鲁迅的宠爱。但鲁迅更注重的是蛇的“毒液”。蛇的毒液是一击致命,悄无声息的,冷不丁的你的身体就会被蛇注入毒液。而这,就是鲁迅所追求的作品风格——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的病态”。鲁迅又将蛇作为自己的象征,作为一条“毒蛇”,他要做的就是揭露社会风气,用“毒牙”为中华民族开辟一条路,唤醒人们的精神,用“毒牙”炼出解救民族的“精神汤药”——文章。
鲁迅还在其他文章中将自己比作乌鸦。在中国,乌鸦是晦气的代表,凡是乌鸦的叫声,都会令人感到厌恶,“乌鸦嘴”一词也用来形容人的嘴巴像乌鸦一样倒霉,说什么话都会灵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乌鸦的厌恶。而鲁迅之所以把自己比作乌鸦,是因为在他的文章中,讽刺的话大多不好听,会受到“正人君子”的唾弃与厌恶,所以他把自己比作乌鸦。
虽然《朝花夕拾》中鲁迅笔下的动物寥寥可数,但每一个都形象鲜明,讽喻社会……
鲁迅笔下的动物
(3)班 朱一蕊
在《朝花夕拾》中,我们似乎看见了鲁迅在童年时期与青年时期的生活。在这里,我们就来说说《朝花夕拾》中鲁迅所描写的动物。
鲁迅笔下的动物,最早出现在《狗·猫·鼠》一文中。这篇文章写于1926年,而1925年,也就是鲁迅创作这篇文章之前,正是“五卅惨案”发生的时间。由于日本纱厂的压迫,工人大罢工,学生们纷纷起义,最终却有几十人被杀,几百人受伤,这无一不敲击着鲁迅的内心。于是他以笔为武器,积极投身于反封建斗争中。他与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和现代评论家展开激烈斗争,同时少不了遭到“现代评论派”的攻击,于是写下此文予以回击,《狗·猫·鼠》由此诞生。
文章开头,鲁迅便以陈西滢攻击他的话引出自己仇猫的观点。他写道,传说中狗请大象却误请弓起脊梁的猫的事例,表达了对狗与猫的反感。狗是愚笨的,如同失势的坏人,猫是狡诈的,后文更描写到猫不如虫蛆与鸷禽猛兽,其实是把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他们的奴才们不如鸷禽猛兽的本质勾画出来。下列文字梳理了鲁迅仇猫的原因:
首先,猫捕捉猎物总要玩弄够了才吃下去,这与人们幸灾乐祸,折磨弱者的脾气相同,也暗喻那些社会上的施暴者与猫残暴的性情相似;猫总一副媚态,还总在配合时嗥叫,正如同造作的帝国主义的奴才们;猫有妖气,被饲养却不抓老鼠,却吃了“我”小小的隐鼠,虽然后来证实隐鼠非它所吃,但它仍吃了兔子;猫正如那可悲的施暴者,而隐鼠、兔子则是弱小者,作者对它们感到同情,因而仇猫。
总之,作者仇猫是因为它造作、残忍,有着与施暴者相同的特点。而小隐鼠呢?它是极其可爱机灵的,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当“我”被告知隐鼠被猫所杀时,对弱小者的同情与对施暴者的厌恶已经充斥了“我”的内心,由此,便开始仇猫。《狗·猫·鼠》中三种动物代表了三个阶层,作者通过描写它们,来反击军阀统治者的帮凶,并表达了对受压迫人民的同情。
不同于《狗·猫·鼠》中的动物,鲁迅的另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动物是让人感到温馨的。
百草园里的鸣蝉、黄蜂、叫天子、蟋蟀、蜈蚣、斑蝥和雪天捕的鸟充斥着“我”儿时的回忆。在百草园的时光,是鲁迅最无忧无虑的时光,而这些动物,就是鲁迅儿时的玩伴,也是鲁迅美好回忆的载体。正如同鲁迅在《小引》中所说的“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它们便是鲁迅美好的“一点闲静”。
无论是《狗·猫·鼠》,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都向我们呈现了许多不同的动物,它们所承载的情感不同,但我们依旧可以从中依稀看见鲁迅在无忧无虑的童年经历……
鲁迅笔下的动物
(3)班 黄宁冉
在阅读《朝花夕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笔下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这些动物的背后,其实蕴含着许多深刻的讽喻。鲁迅不仅仅是在描写动物,更是借助这些动物来批判当时社会上的人。
《朝花夕拾》的首篇《狗·猫·鼠》就写了三种动物,它们的形象各不相同。从鲁迅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猫是令人厌恶的形象。猫总是一副媚态,喜欢玩弄鼠,在配偶时还喜欢嗥叫,不仅吃了隐鼠,还偷吃鱼肉和小鸡,实在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动物。猫其实象征着当时社会上压迫百姓而一副媚态的暴虐者。狗则是多管闲事的代表,是与猫作对,但同样压迫人民的人。鲁迅在文章中写道,动物们让狗去找大象,狗却错认成了猫,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猫和狗是互相作对的状态。
老鼠是辛苦的底层勤劳人民的代表,“老鼠成亲”中的老鼠是勤劳的形象。有一次,鲁迅看到一只小隐鼠口角流血,两胁一起一落的可怜样儿,就决定收养它。它非常老实,给什么就吃什么,从不捣乱,还经常陪伴着小时候的鲁迅,我们由此知道老鼠是是老实的。
除了《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写了许多昆虫,如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蜈蚣等,他们是鲁迅童年在百草园时玩耍的好伙伴。后来鲁迅要去三味书屋时表现出来的难过与不舍,也透露着孩子们对昆虫的喜爱以及这些小生命的生机与美好。
另外,在《且介亭杂文》中,有一篇《鸭的喜剧》,讲述的是一个盲诗人爱罗先珂来到北京感到寂寞而开始养鸭的事。后来,他离开这儿,失去了消息,但小鸭却给这儿带来了生机,每天游泳、钻水、拍翅子。我们也可以从中读出鲁迅是喜爱小动物的。
在《呐喊》中,《兔和猫》一文中曾写道,黑猫害死了可爱的兔子。鲁迅感到愤怒,同时进行了反思。兔子是性格温和的弱小者,而猫则如在前文中提到过的一样,是一种令人憎恶的形象,所以文章也透露出了鲁迅对弱小者的同情与对暴虐者的憎恨。“我不能不反抗他”,说明作者是想起身与这些被欺负的人民一起反抗。文中还写到了一些与兔子一样丢失了生命的事,比如被马车压死的小狗与被鹰吃了的鸽子等,其意义也大体相同。
以上就是鲁迅笔下所描绘的动物。
鲁迅笔下的动物
(4)班 郑学静
鲁迅笔下所描绘的动物多有隐喻和讽刺,也常常饱含其对社会的批判。
在《狗·猫·鼠》中,鲁迅分别描绘了狗、猫、鼠这三种动物。鲁迅认为,狗是没有眼力见的,以此隐喻那些与狗相似的人。猫则喜欢玩弄自己所捕捉到的猎物,直到玩厌了才吃下去,像极了人们幸灾乐祸,折磨弱者的举动。猫与狮虎同族,却一脸媚态,隐喻那些与猫一样的凌虐弱小者,以及虚伪且自诩为“正人君子”的人。鼠——隐鼠,鲁迅最喜爱的动物,后“被猫所吃”,这也是鲁迅仇猫的原因之一。隐鼠则是被“猫”所欺凌的弱者的隐喻。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有大量的动物,如百草园中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以及蜈蚣、斑蝥等;活在传说故事中的美女蛇、赤炼蛇、飞天蜈蚣;鲁迅时常守候的麻雀、“白颊的张飞鸟”;三味书屋中的“怪哉”虫、苍蝇、蚂蚁等。这些动物无不展现着鲁迅作为少年儿童时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天性。
同样,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也有两篇文章中写到了动物,其一是《故乡》(曾被删减为小学生课文《少年闰土》)。这篇文章中提到了一种名为“猹”的生物:会吃瓜,当然不是现在这个“瓜”,而是西瓜;无端觉得状似小狗而很凶猛,皮毛油一般的滑。当然还有“客串动物”如稻鸡、角鸡、鹁鸪、蓝背等都被一笔带过。
此外,在《兔与猫》中,疑似会员用户的“猫”它又来了,但这次它变成了一只黑猫,提到它就要提到一家兔子。它们乖巧可爱,温顺幸福地在园子里繁衍生息,可到了后来,那只黑猫恃强凌弱,吃掉了了兔子的儿女——小兔子,这也使得长大后的作者分外地仇猫,也反映出作者对对随意践踏生命者深深的谴责和对生命的无限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