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10-03 07:23:15归属于读后感怎么写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的读后感

本文是《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的读后感,也是为了践行作者的建议,尝试用自己的话,进行知识反刍。
一、基本原则

我们在阅读时,首先要搞清楚这本书想告诉我们什么。也就是带着目的看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此称之为主题阅读,含义相近。

一般情况下,任何一本书都会有一条主线,再复杂的书都有一个结构。

在读一本书的时候,首先应该弄明白一件事: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这里边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什么,而最有价值的部分往往是,书中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最有力的案例是什么?怎么论证的?对读者有什么好处。这是主题阅读时的读书方法。

当然了,有些书,叙事体例,并没有解决方案,它并不是要解决一个问题。这种情况下,只需要搞清楚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变化的过程是什么,就可以了。如果你在脑海里清晰地梳理了书的框架和脉络,读书的时候,就会非常省力。

还有一种读书的方法其实是更令人享受的,就是没有目的的阅读。

没有目的的阅读不代表没有价值。对于不知道读这本书有什么目的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沉浸其中,看看这本书有没有冲击到你的心灵,看看你读完后是不是觉得很棒。

这种感受会比带着目的读书更开心,因为它是一种探寻。有的好书,会让你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的美妙感觉。

警惕爽文

如果一本书中所写的内容都是迎合你的需求、增加你的自我崇拜感、放大你的欲望、跪求你的认同的,你一定要小心,它不只是想赚你的钱,还想让你变得更傻。——引自书中原文

警惕读书无用论
近年来,“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也确实,读一些诗,读一些哲学,似乎在生活中起不到多大作用,但以下这段话,似乎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图片
When I was a child I ate a lot of food. Most of it is long gone and forgotten, but certainly some of it became my very bones and flesh. Think of reading as the same thing for the mind.

知识本身是非常有用的,它会增长智慧,潜在地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

警惕名人名言

要警惕那些只有观点,没有论据,看似言之凿凿,实则言之无物的“名言警句”。尤其是那些只告诉你why,却不告诉你how的句子。
是的,名言警句在此处是个贬义词。
有很多名章典句,只是看起来酷而已,却未必经得起推敲和逻辑的检视。更不要说有些书,为了博眼球,杜撰“XXX(某名人)说过……”

二、读书前的准备


01.如何选书
选书原则:TIPS原则,科学性是第一标准。

T(Tools)是工具。要能提炼出工具性的内容。换句话说,这些书都会教你一套方法。另外、能够提炼出有效的工具也意味着这本书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上。

I(ldeas)是新的理念。图书的作者能够带来一些新的理念、新的发现、新的想法。

P(Practicability)是实用性。它能够给你的生活带来改变,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S(Scientificity)是科学性。它不是凭空捏造,不是简单归纳,它一定经历了科学性的验证过程。

——引自书中原文,删改个别字词


选书看什么:出版机构,作者背景,推荐人,推荐书单,书后参考书目,内容至上,翻译水平和印制质量。

02.了解书的背景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内化,让知识和自己融为一体。

而问题在于,书籍是有个性的,文字是有门槛的。阅读者和作者之间隔着一个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作者想表达的是A,阅读者囿于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完全可能解读出B,一个硬币,两个方面,谁错了?

只有学习者自己最清楚自己渴望知道的和已经知道的。固然可以说,解读出B,也发挥了书籍的工具性价值。但读书这件与作者对话的事,就没有完成两个灵魂的对谈,某种程度上,背离了作者的初衷。

而了解一本书的背景知识,了解书的来龙去脉和前沿状态,恰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问题,从而间接地加深对书内容的理解。

03.读书要建立的底层积累
理解力有助于你更好的理解书的内容,所谓博观而约取,正是这个道理,你需要适当懂一些经济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国学知识,管理学知识,逻辑学知识,哲学知识,人生经验。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关于以上这些基本素养,你不需要像学者一样钻研得很深,但是最起码得知道一些学科的研究方法。你要想很轻松地读懂每一本书,就需要涉猎很多方面,最起码在别人讲到某个话题时你不会感到陌生。这时候你就有积累,有判断了,不会看到任何一本书都觉得好得不得了。

见过世面,阅读足够宽泛,这时候你才能够淡定地对待每一本书,去发现每一本书真实的价值和优点。

三、阅读需要规避的事


01.不要中途停顿

除了经典,遇到其他一些读不懂的书,也不要紧。千万不要看一点,就停下来打着查阅工具书的名义搞点别的,因为阅读间隔会破坏你阅读的乐趣。

陶渊明讲“好读书,不求甚解”。这话其实有点道理。先把这本书大略看看,如果你完全不懂,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那你就放下,这本书暂时与你还无缘。

图片

如果大概能理解,你就先往下看。看完以后体会一下,你可能会恍然大悟一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这时候,假如里边有些字不确切,不明白,你看完以后再去查一下是可以的,但是在一开始读的时候不要受到小障碍的影响。


02.尽量避免边玩手机边看书的做法
点开手机看的那种感觉跟抽烟是一样的——上瘾。时不时就想打开手机看看,是通病。心理学家研究过,玩手机带来的快感对应的脑部活跃区域,跟抽烟甚至吸毒的大脑区域是一模一样的。

03.读书,要学会不断地拓展认知的边界。
名家、专家推荐书单非常流行,这种现象背后体现的是一种邓宁克鲁格效应。即你经常不知道自己该知道些什么,不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

有的人只读自己能“够得着”的书,这样容易只停留在自己认同的那个层面,也就是俗称的“信息茧房效应”。这种对熟悉知识的兴趣和优越感,又很容易催生“知识的诅咒”。
读书应当经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重境界,以上两种状态都应该尽量避免。
如果你读到一本书的时候,突然有点吃惊,觉得书里面讲的东西从来没听过,不明白为什么它这么奇怪,这时候你反倒应该认真去对待。

四、如何阅读

(一)阅读时需要做什么


01.当你感觉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时候,一定要记下来
当你在一本书里面读到这样的内容,把一个主题界定清楚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它的手法和这个概念本身。

02.当你感觉某种解释令你很意外的时候,要反思
有一本书叫《这书能让你戒烟》。书中有个观点比较特别:戒烟最重要的是不要调动毅力,如果你调动毅力,那你肯定戒不了烟。

这跟我的认知完全相反。

我过去认为,戒烟不就是靠毅力吗?不是。这本书强调说,戒烟是轻松的、愉快的。如果你动用了毅力去戒烟,那么证明你潜意识当中认为抽烟是一件好事,你只是抑制住自己不要抽。

戒烟不靠毅力靠什么呢?书里说,靠的是认知。你必须彻底认识到抽烟有多糟糕,清楚地知道抽烟对肺的伤害,对心血管的伤害,对大脑的伤害,对周围人的伤害,等等。

知道了以后,你就会把它视作一双磨脚的鞋子,你受得了每天穿一双磨脚的鞋子吗?肯定受不了。所以你会像脱掉一双磨脚的鞋子一样戒烟,让自己一下子畅快。
这时候你看到别人抽烟,你可以凑过去,看着他——过去戒烟的人一看到别人抽烟就受不了。现在你可以满怀悲悯地看着他,觉得他真不容易,还在抽烟。当你把这个逻辑理顺了以后,你会觉得书中的内容很有道理。

03.当你看出递进关系的时候,这部分很重要,值得记录
要关注递进的结构,当你能够在一本书中读到递进的结构,读到它在不断往里边延伸的这种感觉的时候,每一个递进的点都需要记下来。


04.时刻关注三个问题
阅读时,时刻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我能不能准确地把握书的主旨,理解这本书的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第二,我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书真正的含义,且表达清楚?我的信息效度和信度如何?
第三,我表达出来的内容能不能让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无障碍地理解?我的语言风格是否通俗易懂,能否被二次传播?

快速地归纳和总结价值。要多关注别人听了会感动、受到启发,或者觉得耳目一新的东西。


(二)阅读时不要做什么

01.先重质,再重量
不要贪多求快,最重要的不是读书数量,而是真正把一本书读懂、吃透,进行一定知识的自我反刍。大多数人在阅读的时候,或许不认为存在什么看不懂的词句,但是你真的读懂了吗?

02.不要用划线代替思考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是一边读一边记笔记,也不是一边读一边画线,读的时候就认真读,全身心地感受它。阅读时尽量少画重点。

拿笔在本子上画线是很愉快的事。因为你可能会觉得只要画过了,你就己经记住了这段文字。这个过程很愉快,你的感受是愉快的,但你的大脑没记住。因为这个过程没有挑战性。

读完后给自己一段时间间隔。挑战大脑,回忆全书,构思思维导图。大概一周的时间,差不多忘了快一半,这个时候挑战自己,回忆内容,跟随回忆的过程,再去打开那本书,然后去摘抄,一边回忆一边绘制思维导图,这时候才可能记得住。因为人的大脑经过了间隔,经过了回忆的桃战,对内容的记忆力就会更强。

然后做更进一步的挑战:把书讲给别人听。这样比边读边画线更有效。——要想把一本书读懂,还要养成读完以后总结的习惯。读书,一定要输出。将所有高深莫测的句子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再讲出来。把自己当作传播者,加深理解。

03.注意逻辑陷阱
所有的论证,要么是用归纳法,要么是用演绎法。

第一个是归纳法。归纳法的特点就是你看到了个正确的案例,于是判断第+1个也是正确的。由多个个案总结、推断出一般规律,这是归纳法。

很多书,它的逻辑是有问题的,它会告诉你李嘉诚是这样成功的,比尔·盖茨是这样成功的,扎克伯格这样成功的,然后告诉你,你应该怎样怎样。诸如此类的写作体例还有:一个观点加一个或几个例子,然后加上作者的几句无从证伪的个人心得。

我不能说这样不好,但通过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归纳法的一个重要适用前提是样本量足够大,几个特定情形下的例子,得出的结论往往失于片面,且无法求证。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特别容易被归纳法迷惑,常常会觉得谁谁谁这么干了,成功了,所以自己这么做也一定会成功,但我们忽视了成功者的经验是他那个条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复制他的条件,完全复制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

对此一定要警觉。

第二个是演绎法。演绎法就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段论。如果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一定是靠谱的。

但这里的bug在于,大部分大前提存在的形式是“所有的XXX都……”,大前提是怎么得来的?事实上,这个结论是由归纳法得出来的,无法证伪。

……

以上就是根据《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总结出的一些阅读方法,下一篇详细说说根据本书总结出的另一个方面:为何要输出,以及如何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