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 (1910年-2000年)江苏海门人,曾用笔名季陵,祖籍江苏溧水,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1929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接触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开始新诗创作。1931年发表作品。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同年出版诗集《三秋草》,1935年出版《鱼目集》,次年又与李广田、何其芳合出《汉园集》。1942年《十年诗草》出版。1946年到南开大学任教。1946年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1947年作客英国牛津,1949年归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1951年出版诗集《翻一个浪头》。195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此外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等职。长期从事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作品的翻译、研究,著译有《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英国诗选》等。此外还出版诗论集《人与诗:忆旧说新》。2000年1月,卞之琳获得了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同年12月逝世。
《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可见诗人主要希望表现一种相对关系,因而创作了此诗。
《断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一首短诗。诗人在诗中熔铸了浓厚的哲学思辨意识。以“断章”为题,看似一般,实则是妙语双关。其一是从一首完整的长诗中抽出来的片断,其二是人类内心那份失落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而这份内心独特的感受往往能触动人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人们常说“好诗可耐百回读”,而这首短短的四句《断章》已足够品读一生。之所以这首诗会在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富于象征性的美的画面。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
今特选取姜广平大语文课程中心的学生对这首诗的解读:
一寸相思一寸灰
顾钰祺
这是一首简简单单的四句小诗。初次品读,也没觉得有什么引人之处,只是觉得文章并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词藻,却让我的眼前浮现出了一幅画面——
你站在水边的桥上,双手倚栏,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而看风景的人也在此地登高,可看的却不是风景,而是你。
前两句好像叙述了一次两人萍水相逢,但却一见钟情,颇有些戏剧性的爱情故事,给人以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感伤。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而后两句却又将时间拉到了晚上,明月使你和窗子更加动人,而你和窗子也是别人的梦更加精彩!
有人说,《断章》并非全是卞之琳所作,据说,冯延巳的《蝶恋花》中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日人归后”中所想表达的情境与《断章》中的情境十分神似。但卞之琳先生的是将《蝶恋花》稀释,再加工,使原本只是写忧伤的文章,有更深刻的意蕴。
其实,说到底,我也并没有把这一首诗真正读懂。一首好诗,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我无法说尽其中的意蕴。
风 景
钱诚飞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首小令,像流水般,缓缓流入我的心田,在我的脑海中逐渐升华,慢慢升腾,变得意味无穷。
一座桥,能装饰多少人的梦?一片忧思,能使多少人感触?一座桥,一个人,一片忧思,一副似风景画的风景,一轮明月,确乎装饰了楼上人家的梦。梦易醒,事会忘,一首诗便在这一瞬间完成了你在看着风景,楼上的人在看着你,风景装饰着你的梦,你又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多么美好的意境啊。
在朦朦胧胧中,眼前仿佛出现了这片美丽的景色:月光之下,一人站在了桥上,望着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墨黑的山峦,深蓝的天空。宛如一幅泼墨山水;栏杆上的雕花,水面时时泛起的白沫,现也已看不真切了。桥上的人,似乎在想着什么,旁边的楼房已没有了灯火,只有一人趴在窗边,看着这月色下静静幽幽的一切。风景,桥上的人,楼上的人,息息相关,互为依存,果真是一幅和谐完美的图画。
再次读,越发觉得意味无穷。好像月色淌入心田,滋润着我的心灵。
读《断章》有感
徐 洋
读完卞之琳的《断章》让我明白,残缺也是一种美。
首先这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这是第一个残缺的美。
诗上节写的是一副有人观景的画面,虽写看风景,却没有对风景描绘,但仍让人想象到流水游船。作者又笔锋一转,写到“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赏景人和楼上人似乎彼此无关,如“断章”但构成了对方风景。
那结局又是什么?赏景人梦景,楼上人梦人,似乎中间又缺了什么。刚刚还是白日游景,又一人到夜晚入睡?虽未写下,却仍是让人想象出他们各自凝视风景的情状。
这么一个残缺的故事,让我感受到美。正如断臂维纳斯。她是爱与美的象征。她没有双臂,却依旧美丽。她因内在而美。更因残缺而美。
正如月和花,最美的时刻不是完全绽放和满圆,而是将开未开、将圆未圆,有那么一点残缺之时。
又想起了那个苹果,是在失乐园被亚当夏娃咬了一口,残缺的苹果,是美国苹果公司刚好缺了一块的苹果的图标。
张爱玲曾说:人生三大遗憾,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在我看来,正是这三样事物的残缺才造就了他们的珍贵,若是鲥鱼无刺,海棠有香,红楼已完,还会是窗前皎洁的白月光和心口上一颗朱砂痣么?
人生三大幸事,一幸鲥鱼多刺,二幸海棠无香,三幸红楼未完。
原来残缺更是一种摄人心魂的美。
读《断章》有感
蔡浩然
《断章》这首诗是卞之琳的佳作。
这首诗全篇只有四句,由人、桥、月、窗、梦组成。将现实与梦境相结合,组成了一幅简单的唯美画面。
然而正因为它的简单,却带给人无限遐思。很容易联想到“你”所看到的景物:桥、船、流水、月光、灯火……在心中勾勒出一幅月下望景的唯美画面。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句,真实与虚幻交融,营造出了一种美好、安宁的意境,更是写出了月与人、人与梦之间的关系,道出了世间万物皆相关的道理,将诗的主题升华到哲理的层面。也将作者卞之琳的写作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读《断章》有感
赵子莹
卞之琳的《断章》,给人营造了优美的意境,那桥,那夜,那风景,那梦。天高云淡,徐徐清风,花朵摇曳,树影婆娑,桥上看风景的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桥下流水潺潺,悦耳动听。若这时再抬起头,便看见高处楼上有人在看你,你成了楼上人的风景。这勾起了看客的依依情思,又装饰了别人梦中的思念和温馨,景外有景,情景交融。画中有画,诗情画意。给人带来无尽的想象。
《断章》读后感
宗哲文
本文虽然只有短小的四句,精巧,明如白话,乍一看并不难懂,仔细地思量却觉得意味无穷,诗人通过简单的几个对象:人、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的道理。
诗人并未进行直接抒情与陈述,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加以表现。诗作以“你”这样的第二人称写成,又使前面一切落入了另一重“相对”。一切事物都是相对,便是该诗的主旨。从这首诗中似乎可以悟到宇宙万物包括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获得某种人生的欣慰。
诗中的“你”可以代表“我”或他,就与读者更为亲切,因为用了“你”,又使读者有一定的欣赏距离,诗人跳出了境界的小我,诗本身境界也具有更大开放性,为读者美丽的想象留下了更开阔的创造空间。
《断章》读后感
钱 丹
《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写于1935年10月。作品语言简练、含蓄,却耐人寻味。是十二世纪中国史上传诵最广的作品之一。
短短的四句话,细致地勾勒出一副悠然而又虚幻的背景。前两句写的是白天游人们悠闲自在地在看风景,但作者却没有在风景上浪费太多的笔墨,而是淡淡地透露出一幅若隐若现,虚幻的背景,给读者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去发挥。
全诗的上节用优美的语句写出那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痴情,和那楼上人对桥上人的一片厚义。令人遐想,那桥上之人是位风度翩翩,相貌堂堂的少年,那楼上之人是位寂寞思春,仪态端庄的女子。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会有几次像这样短暂而又难忘的一念之情啊。尽管如此,那无情的桥头人是否能够体会楼上之人对他的深情,作者在下文解答了这个问题。
时间慢慢消逝,绿色的月光款款地透进窗子,桥头人与梦中人都回到了自己的住宅,他们在白天的感情通过了月光得到了回报。月光装饰了桥头人的梦,而桥头人却装饰了楼上人的梦。
美好的瞬间总是短暂,也许今天宛若飘飘欲仙,但到次日,红光绚烂之时,桥头人与楼上人是否依然在?
【注】本文中的作者们,你们在哪里啊!你们在姜广平大语文课程中心学习了一段时间,便都“飞”了——很多是不是都已经读大学了?你们的老师,想念你们哩!
《断章》灵感源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是卞之琳写给张充和的诗。这首诗感动无数后人的心,却感动不了充和的心。
重庆岁月,才貌双全的充和尚待闺中,身后追随着一批追求者,用情当数诗人卞之琳。他曾热烈地追求充和,用当年沈从文写情诗追求她三姐的方式,来追求充和。《断章》就是其中一首。
据充和先生自述:卞氏人是个好人,但不够深沉。充和对他越是冷淡疏远,他追求地更是激烈,长达十余年的追求之路,实在是“情到深处天尤怨”。
充和待人之诚,让卞之琳误读。1936年,上北大三年级的张充和因得肺结核回苏州休养,诗人其时回故乡海门奔丧,丧事后即去苏州探视充和,在张家小住几日。1937年,他把自己的诗编成《装饰集》,手抄一册,题献给充和,然后充和用银粉为诗人抄录《断章》等七首诗作。
这茫茫追求之路,在1947年画上句号。在姐夫沈从文的客厅上,充和遇北大西语系外籍教授傅汉思,两人一见钟情,相恋七个月,于次年11月结婚。
诗人卞之琳直到1955年才结婚。
张充和:(1914年5月17日——2015年6月17日),祖籍安徽合肥,生于上海,教师。
张充和是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在父亲的影响下,张家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才华横溢,大姐元和,二姐允和,三姐兆和,其中数充和为最,其被誉为“民国最后的才女”,“当代小楷第一人”。
张充和于1949年随夫君傅汉思赴美,在哈佛、耶鲁等20余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2015年6月17日下午1时,张充和在美国逝世,享年10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