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邓稼先: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有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0-10-21 09:31:29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邓稼先: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有感
 

《邓稼先: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是一部既薄且厚的传记,"薄"指的是文字量和篇幅,"厚"指的是科学家跨过的极具挑战性的一生,以及他身上传递出的崇高人格与伟大胸襟。

因此,读完这本书不是画上句号,而是踏上全新的旅程。邓稼先身上传递的精神之光决不会停留在纸页间,他壮丽的一生中许多不凡的举动深深地烙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三进弹坑》一章读来令人倍感震撼。"核弹落地时在戈壁滩上炸了一个大坑,使周围空气和地面被放射性核素钚严重污染。"一次又一次进弹坑,就是冒着生命危险的非常之举。而这,对邓稼先来说是不需要丝毫犹豫的,他最在意的是为何核试验会失败,失败的原因在哪里。这个把国家交付的重托与艰巨的科学事业时刻装在心中的人,并不只有成功过。更多的是失败,是失败后必须亲自品尝的苦涩、酸辛、无奈、痛楚。

这一章的书写于文字上隐忍、克制,再现的是科学家对科学真理的"穷追猛打",少有人物心境的叙述。然而,作者想要郑重告诉读者的是,成长之路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跌倒、摔倒、绊倒是成长的题中之义,任何人概莫能外。

伟大人物的阅读与亲近,不仅是于心中树立起榜样,还在于因之而见到真实、可感的人生。实现理想的前提之一,在于做好面对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

一九四一年秋,邓稼先到位于昆明的西南联大物理系报到,正式投入物理科学的怀抱里。从图书馆借到一本难得的书,他便将全书重要内容一字不漏地誊抄下来。

这不仅是为了不耽误其他同学阅读,也是强化记忆的笨功夫。求学须舍得下笨功夫,唯有如此,才能得到真学问。在昆明的日子里,下笨功夫、硬功夫、苦功夫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以至于该跑警报时,他竟因为过分沉迷于看书、背诗而忘记危险的存在。所谓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说的不正是邓稼先吗?

一九五零年八月二十九日,在普渡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第九天,邓稼先就从洛杉矶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国,兑现他当初赴美之前"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一定会来"的诺言。恋家之心何等强烈,报国之心何等热切。

初到美国时,邓稼先没有奖学金,"有计划地吃饭和有计划地挨饿,就是他不得不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实在饿了,他常用独特的"精神疗法"来"充饥"。妈妈是他独特疗法的源头,"他让小时候妈妈包饺子的影像像电影一样在眼前回放,看上一会儿,品味一会儿,还真就觉得不那么饿了,肚子也不叫了"。

对当下的青少年来讲,读到邓稼先年轻时候求学的刻苦、勤劳、担当、隐忍,以及支撑着他不断前进的强大信念,无疑是最有震撼力的。亦可以说,对他们最有触动的,其实不是邓稼先取得多么了不起的成就,而是一种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后退、不妥协、不放弃的浩然正气。

然而,如果只有浩然气与进取心,这样的邓稼先不够全面、不够立体、不够丰满,还可能沦为一个符号或标签。如此,则无打动更多读者的可能。简而言之,就是不够真实。

读书如交友,读者想要结识的是既崇高又亲切、既伟大又平实的人。本书的副标题为"腾空而起的蘑菇云",这是这位功勋科学家让今人敬仰的最大缘由。然而,王丽丽的书写并不止于科学家邓稼先,而是作为普通人的邓稼先。

因之,作者倾心刻画的是邓稼先在人生关键时刻的几次选择。见国家灾难深重,选择科学为的是救国;为改变国家科技落后的现状,决心赴美留学;取得博士学位,毅然回国服务;接受绝密任务,舍小家为国家。

由这些关键选择串连起的人生,有矛盾、焦灼,有凛然的气概、义无反顾的洒脱,有离家多年的惆怅、为国付出的幸福。这样的邓稼先,才是活生生的邓稼先。

他是母亲的儿子。母亲病危,充满自责与悔恨的邓稼先赶赴病房中。"邓稼先的眼前,是妈妈在自己怀里静静离去的样子,是妈妈被哮喘折磨得消瘦干枯的样子,是妈妈住在四合院时年轻的模样。"因工作远离母亲,他未能时常侍奉左右。

他是孩子们的父亲,喜欢陪儿子和女儿玩游戏。"夏天,要等到天完全黑下去,抓蛐蛐、逮青蛙才能顺利'得手',邓稼先不仅向孩子们传授经验,还带着他们趁着天黑大显身手,回到家中才发现两个孩子被蚊子咬了一身包。"咬了一身包又怎样?对孩子们来讲,这些往事是可以贮藏心中永不褪色的画面呢。

有孝心,有童心,这才是邓稼先。他是科学家,更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对青少年来讲,这样的榜样才是切近的,没有距离的,让他们心生无限向往的。对成年读者来讲,看邓稼先走过的既平凡又不凡之路,心中震动之余,也许会鼓荡起消歇许久的理想之帆?

《邓稼先: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是"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之一,旨在帮助青少年读者打好人生的精神底色。读过此书,我以为不是虚言。在他们成长的关键阶段,把一个个伟大人物带进他们的生命里,这无疑是一桩功德无量之举。选入丛书中的人物,除了邓稼先,还有李四光、袁隆平、钟南山、屠呦呦等人。倘能把这些传记通读一遍,读者将会攒下多么厚重的精神财富,他们前进的人生脚步将会多么坚实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