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玉琴
对投资者来说,信息的丰富给了我们做决策所需的几乎所有信息,但是与之相随的噪音也让人感到无所适从。美国桥水基金创始人、被称为投资界“乔布斯”的瑞·达利欧先生所著的《原则》一书,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生活与工作原则。这些“原则”教我们处理海量、碎片化的信息,让我们在大数据时代,不被信息裹挟其中、迷失自我。
虽然该书只展示了达利欧“原则”系列的前半部分,包括生活原则和工作原则,投资原则和经济原则尚未面世。但笔者认为,其中所包含的关于生活、工作的思考和将原则“算法化”的思想,值得数据时代下的每个投资人学习和借鉴。
将原则算法化
是一条达到目标的简单途径
通读全书后,我们会发现这套算法体系的底层逻辑事实上是瑞.达利欧个人三观与方法论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原则。所谓三观,便是直面自己,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人生观、价值观),当前现实是什么(世界观),然后思考自己需以何种方式达成目标(方法论)。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并达成目标,便须本着求真、务实、开放的心态,在不断实践与思考中总结出切合实际的相应原则,并坚定执行,且不断优化完善。
这对大多数人而言都不难理解,但难在执行与坚持。达利欧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不仅在生活、工作中不断明确目标并总结出合适的解决办法,且将其应用到自己人生的方方面面,包括投资决策、公司治理等等,最终形成一个原则体系,本书中列出的便有21条总原则,139条中原则,365条分原则。他还将这些原则转化为计算机语言,最终以算法系统的形式呈现。在这些算法的支撑之下,达利欧成功预见了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后来的欧债危机,桥水亦在他的带领下成为美国对冲基金界的佼佼者。
当然,达利欧在书中也强调:“你自己的原则是不是系统化或者计算机化的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总结出你的原则,最好将其写下来,尤其是在你与其他人共事的情况下。”笔者以为,虽然在记录并忠实执行这一方面,人类很难与计算机进行抗衡,但计算机只是载体,算法的内核实质上是总结记录,让每一条经验与教训都能成为达成目标的基石,而非尘封在记忆角落中的尘土与乱石。这就好比我们在走迷宫之时,若在每一条道路上都做上记号,那么成功便只是时间的问题。
所以,归结起来,忠实记录自己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将其原则化、“算法化”,并一以贯之地执行是成功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能够“正确地失败”。
开放头脑
他人的反驳可以救命
如前所述,在确立目标之后,构建一套原则体系,不动如山地执行,是保证目标得以达成的关键。但我们也知道,原则的形成和坚守,若走向极端,便是僵化与教条主义。所以,达利欧强调,在原则形成之后,要坚定地执行,若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发现存在问题,需要思考的是要如何修改原则并按照新设的原则继续前行,而不是临时改变方案。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构建自身原则体系的过程之中,做到头脑极度开放,极度的求真务实。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要认识到我们日常存在的两大障碍。
其一是自我意识,这是指我们潜意识里的防卫机制,它使我们难以接受自己是错误的。比如很多投资者在大幅亏损后被动选择长期持有,逃避思考自己是否遗漏了哪些重要的因素,甚至存在一种心理幻觉,认为只要坚持持有,早晚有一天会赢利。第二个便是我们所有人都存在思维盲点。但很多人头脑处于封闭状态,在面对他人展示的各种美妙可能性和可怕威胁时、在他人提出建设性甚至可能救命的批评时,会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显然不利于目标的达成。
要克服上述障碍,头脑需要极度开放,才能让自身原则体系向着目标不断迭代、进化。围绕这个问题,达利欧在书中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提出了系列方法。总的来说,需要有效地分析不同观点和不同可能性,克服“自己是正确的”渴望。其中有几条建议让笔者印象深刻,包括要训练自己的头脑以反直觉的方式思考;利用程序化提醒器一类的辅助机制;在自己的短板上,依靠擅长者的帮助。
这些是达利欧在工作中的重要方法,我认为也正是因为这些方法,才铸造了达利欧的成功。这些方法是艰难而长期的,但非常值得我们去做尝试,只有方法改变了,上层建筑才能更好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