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园》初读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老奶奶。作者本人并不是高学历的教授之类的人,而是一个普通的老人。
在照顾家里老人的时候老奶奶突然生出要把自己的一些经历来写成书这一想法。很多时候一想就停不下来,无论老奶奶想做什么,她都想写书。书里有一段很好地展示了她写书的状态和她的才华。
“我也感到奇怪:只要提起笔,过去那些日子就涌到笔尖,抢着要被诉说出来。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秋园》
民国时期,主人公秋园从家境不错的家庭出生,随后阴差阳错就嫁了人。后来的她就像是一节浮木漂泊在名为时代的河流中,战争的爆发让她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后续各式各样的改革和自己敏感的身份让她不得不忍受来自己其他人的议论和白眼,无数次的饥寒交迫折磨着她和她的家人.
即使是如此,她还是很认真操持好整个家,为了她的丈夫和孩子不断地挣扎努力,在风浪中沉浮。
很多时候,只能用“不得不”来表现她的生活。
她总是为这个家所惆怅
为生计,为恶邻,为住所
其实她也不是永远坚强的。
《秋园》后续
印象很深的一段是她自己的第四个孩子死去的时候,她悲伤欲绝,不断思考自己是否命该如此。
“跑来湖北原是为了活命,没有饿死,却还是淹死了,难道非死不可?”
但最后她还是选择活下来去,当时她的解释也是挺有一种怒气和不甘心所在。
“我不死了,我一定不死了!鬼,你去吧!我想通了,就是不死了,你能把我怎样?我死了一个儿子,还有三个儿女。四儿死了,我痛不欲生,我死了,我的儿女也会痛苦不已。我要为他们着想,决不能给他们带来痛苦。我要活下去!”
话里的鬼是她在上吊的时候突然从窗外看到的,至于是不是真的倒也无所谓。
我觉得蛮有趣又蛮疑惑的,主人公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好几次差点饿死,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死,生活的重锤是一顿又一顿地敲在她的身上,但她呢?也是不得地挣扎,不断的要活,到这里的时候已经心灰意冷,却被一只不知道存不存在的鬼给吓到了,然后说一顿后便又决定活下去了。
想起原因,总觉得是她对自己的孩子的那一份爱。但再想深层一点,我又觉得是她对于生活的不甘心,不甘心自己落得这种下场,一种愤怒。
后续的生活也总算是有好转,兜兜转转她也该是要离开了。
本来以为看到这里的自己会觉得哇,真是一个坚强的人之类的话。可在看后记,这本自传体小说的原型人物留下了“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这句话却给我整糊涂了。
对于秋园或者是现实的那位老人家来说,这一生对她是怎么样的意义呢?
最后的话似乎又好像否定了前面的一切,似乎是一种不满,似乎又是一种嘲笑。
嘲笑自己拼了命放弃了很多东西而勉强活下去的一生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作者的女儿,主人公原型的孙女在后记中说她想起的那句话可能更好表现出我的困惑,“活着的理由,就是为了过那种半死不活的漫长日子做准备。”
我很不解,却也很害怕。一个“被放逐于社会底层,在命运面前显得渺小余力,仿佛会被随时揉碎”的人在历经千辛活过这一生,她的意志远比自己的意志所柔韧,她尚且都如此表达,那么自己呢?
半死不活的漫长日子似乎就是我这个普通且没用的人的全部生活的概括了。我的思绪飘得远,我的心也就揪住了。
最后还是觉得只要明天我能去码头(?)整点薯条就很开心了,其他的想多了也无法解决,等我有办法解决的时候再来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