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我在上半年刚买来就被学生李远邵借走了,正好放假,所以他到这个学期开学才还给我。我慢吞吞、断断续续地看了一两个月,如果没有这个和三完小手拉手要我上展示课的事情,我估计还得断断续续地看下去,这样一个学期估计都要搭进去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要上展示课,所以心里就有压力了,你总不能上得太差吧,但是又不想去努做好,所以心里就像悬着个东西,总惦记着什么!这种日子过来当然不爽啦!
老是想:如果没有和三完小手拉手,这种日子过来不多么舒爽啊?可以看看书,打打游戏,听听歌,刷刷剧(其实现在也可以,只是心里总挂记,有点膈应)。但转念一想,之前没有和三完小手拉手,没有上展示课的压力时自己还不是一样没坚持看看书呢?以前那些日子就稀里糊涂地过去了,自己也不会去反思,不会去思考。所以说如果没有这件事,就不会意识到其中的问题。
现在在这种压力下,每天睡前坚持看会书,也觉得挺好,原本拖拖延延要看一两个月的书几天就看完了,并且乐在其中;写点东西,现在也有话可写,不至于记流水账。同时也意识到之前的时光有多么好多美浪费,更要把握未来的好时光,好好利用起来。
打算每个月至少要读文史哲各一本吧。从这个月开始,文学就是《江南》,史学也是这个学期开学一直拖拉没看完的《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哲学暂定《西方哲学简史》,为什么暂定呢?因为那玩意真的很难看,估计会是囫囵吞枣乱看一通吧。
11月已将过半月,今天13号了。当然文学《江南》任务已经完成了,历史《变革》也看了一小半了。利用周末将读后感简略记录一下:
《江南》主要讲述梅城革命先驱陆秀米(女)的一生,第二部讲她的儿子谭功达在五、六十年代的爱情悲剧,第三部讲她的孙子谭端午在现代社会与孙媳的婚姻悲剧。
尤其在第二部(山河入梦)中讲到“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我深以为然。我一直都认为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的眼光、价值观来衡量中而世界万物,小的时候我们都曾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后来长大后才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一条线,只是互相交错交织纠缠而已,当然你也可以有不和其他人纠缠的分枝。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
看格非的《江南》,其中第一部有个预知未来的瓦釜,还有后来每一部都贯穿的花家舍,有种宿命论的神秘主义。感觉先锋文学都有这种略带神秘主义的感觉,都是从《百年孤独》中的羊皮卷预言最后一个猪尾巴的小孩学到的,就像莫言的《食草家族》中生出带蹼的小孩一样神秘。
还有《江南》大多围绕着普济这个地方在讲,这里的人到花家舍,到梅城,在一到三部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感觉他们作家都想在文学地图上留下自己的小镇。像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九儿与徐占鳌的故事都发生在那!
我在想,其实我们也可以以自己熟悉的一个地方来创作小说,比如就以“双凤乡”为例,塑造双凤乡的人物,可以是类似于一个家族几代人,从革命期间讲起,第二部讲建国后文革的事,最后来个改革开放之后的故事。
给我灵感的不仅仅是《江南》,还有老乡李素军老师和我们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时讲到:没站上讲台时我是邵东的,站上讲台了邵东就是我的了!这就是双凤人的精神!
虽然是开玩笑说的,但真的,我也有此感受,没站上讲台时还有点紧张羞涩,但是只要站在讲台上就忘了自己连绵不绝地可以说下去。
我在想,这究竟是为什么?双凤的这一方水土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如果以后有机会创作小说,就要以双凤乡作为研究的根据地,写那山上的人和事!讲他们在山顶上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常年云雾缭绕喜欢吃辣的火爆性格,讲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尤其联系现代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我记得以前相亲时别人听说我是双凤的都连忙拒绝了,本来还约着见一面都不见了。双凤那山旮沓岭上,女孩子都不愿意去!
算了,写不出来,没那么好的文采,写不出那么优美的句子,不像他们作家,一个简单的画面能写出无数的妙语出来形容,还有对人对事的各种精妙透彻的看法,并用简单易懂而又让人赞叹的语言来写出无数的经典语录,经典台词。
另外格非的笔下,似乎每个人都能写诗,文中无数的诗句,就像《红楼梦》一样,牛逼!
记录一下,万一以后自己忘记了,还可以来找找灵感。
图片
最后,看完这书,还是觉得不适合小学生看,之前我没看就被李远邵借走了。。。感觉还是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