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也是我在本学期开学初就已经开始读了,断断续续地读到昨晚才结束。前面很多内容都忘了,也不系统整理了。就谈几点印象比较深刻的感受吧。一、商业的重要性。
传统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让人满足于现状,也让儒家提倡“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商业的兴起,更注重人人平等的契约精神。农业社会缺乏流动性,所以重视家族、身份、传承,强调下级对上级的服从,晚辈对长辈的继承;商业社会流动性大,身份、登记、财富都是流动的。齐国管仲根据齐国沿海的地理情况,盐碱地多,不适合耕作,倒适合经商,鼓励经商,自由交易,藏富于民,国家也变得强大。
唐代中期,两税法改革,将原本按人丁来收税的租庸调变成了以财产多少来收税。不用像以前那样将人口固定在户籍上了,促进商业的繁荣。晚唐开放夜市,到宋仁宗时,都可以开店做小生意了,没有唐代生活区与商业区分开的情况了(东坊、西坊)。王安石就是一个大经济学家,想采用银行贷款和宏观调控来获得国与民的双赢。
晚明的时候商品经济其实已经发展的较为兴盛,产生了新的雇佣关系,江南各省纺织业发达。社会思想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像李贽、王夫之等人的思想已开始追求个性的解放,开始怀疑君主专制体制。《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都在追求人性的解放。
我觉得自己个人的思想从来都是小农经济的产物,本来生活在农村,没什么见识,平常也读死书,不会去想商业的事情。高中时学政治就只对哲学感兴趣,对经济一窍不通,马克思不是说资本主义是剥削人的吗?所以更加排斥,哈哈!这算是对我的冲击最大的吧。
二、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
夏商是神权宗教社会。
西周春秋是贵族社会。
战国——秦——西汉是军功地主社会。
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是门阀士族社会。
隋唐是士族向平民转型的社会。
中唐——两宋是商品经济兴盛的平民社会。
辽金元是民族融合的杂糅社会。
明清是商品经济兴盛、又被专制集权压抑的社会。
为什么这么说呢?三代以来,官员的任命都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主;战国时,商鞅变法将军功变成了提升阶层的重要通道。东汉两晋的九品中正制,他为什么不像隋唐那样用科举制才选拔人才?因为生产力没有达到这个水平,造纸术没有推广普及,知识还是掌握在各大门阀士族手里。旧时王谢堂前燕,王羲之他们能用纸写书法了,但更多的平民连生存都是问题。
唐代雕版印刷术的普及,知识得到广泛传播,不再是用丝帛竹简,中唐以后,像孟郊、张九龄等诗人都是贫寒出身。而到了宋朝,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让更多的寒士读到了书,像范仲淹,欧阳修等等。
科学技术真的是第一生产力。
另外南方的开发,南方一年能种两三季稻,养活了更多的人。不像秦汉都集中在关中关东。
三、气候的变化
以前读的书少,都不知道这个问题。就以前看小说时知道明代中后期有个小冰河时期,没想到五胡乱华时期也是如此,五代十国也是如此,历史上每次分裂混乱的时候跟气候居然也有关系。
温度每升一度,农牧分界线北推三百五十里。同理,每下降一度,就要往南推。北方游牧民族因为气温降低受不了时就会南侵。
秦汉时期我们都是席地而坐,而到了宋代以后,我们开始习惯了坐椅子,睡床。
图片
四、在回溯中前进(以下节选自《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
《论语》中有一段孔子师徒的对话: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子张问孔子:师傅啊,未来几百年后的事咱能预测到吗?
孔子说:当年殷商建国,是继承了夏朝的制度,按照自身的环境变化,有所损益,加以革新。
后来周朝建国,又在商朝的制度基础上,按照自身变化,有所损益;
几百年后如果有新王朝取代周朝,也会扬弃式的继承发展,这自然是能预计到的。
“损益”就是减少和增加,就是扬弃,用孔子说的这个规律,咱们来分析秦汉时期:
秦朝设“郡县制”,否定了周朝的“分封制”,以中央集权取代诸侯分权。
但这并不等于说秦朝是完美的,相反,秦代集权过度,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亡了。
秦亡之后,项羽建立西楚,又否定了“郡县制”,试图重新回到“分封制”,大封王侯,可是项羽的做法也很快遭到否定,导致六国势力残杀,项羽本人也完了,证明完全的“分封制”已经不可能了。
新体制“郡县制”水土不服,旧体制“分封制”已经过时,那么该怎么取舍呢?
于是,到了刘邦建立西汉,便后退一小步,采取折中的办法:在关中地区实行“郡县制”,由皇帝直管;在遥远的长江流域如吴楚旧地,实行“分封制”,分封刘氏藩王到那里去。
这种回溯是必要的,也是冥冥之中的天道:过分了不好,不及也不好,最终一切都要折中。
如果说秦朝是对春秋战国体制的“否定”,那么西汉则是对秦朝的“否定之否定”,正因为西汉有了一定的折中,才稳定下来:当中央政权被吕后家族掌控时,“分封制”下的藩王们可以平衡吕后的势力,维持了刘家天下,避免像秦朝那样集权太盛被赵高、李斯钻了空子;
当地方政权尾大不掉,爆发“吴楚七国之乱”时,“郡县制”的中央政权可以压制住地方势力,维持了社会稳定,避免了春秋战国那样诸侯混战的局面。
通过这样几代人的回溯之后,旧制度和新制度不断融合,摸着石头过河,消化、吸收,直到汉武帝时期,“郡县制”才真正推行到全国,彻底取代“分封制”,由此才实现了秦始皇以来的大一统梦想。
隋唐时期,也如出一辙:
隋朝发明了“科举制”,否定六朝以来的“门阀制”,以考试取代世袭。
但这不等于说隋朝是完美的,恰恰相反,隋炀帝用科举制提拔庶族平民和江南人士,导致关陇集团的反叛,隋朝亡了。
唐朝对此做了一定的折中回溯,唐太宗既用科举制度选拔平民,又不丢掉门阀世袭,维护关陇贵族、山东豪门的利益,“科举制”只是选拔人才的一个辅助手段,门阀士族的力量还很强大,唐太宗一朝的十几个宰相大多数仍旧来源于“五姓七家”的大家族。
如果说隋朝是对魏晋南北朝体制的“否定”,那么唐朝则是对隋朝的“否定之否定”,正因为唐朝有了一定的折中,才保证了王朝的稳定。
直到中唐以后,平民知识分子大量进入官场,再到宋代,才真正消灭士族门阀,彻底用科举制度录取中下层平民。
五、少数民族的变革
平常没怎么关注,没想到他们其实也在作出不少的尝试,像以前都知道北魏的改革,却不曾了解辽代的变革。
辽代早就进行了“一国两制”,在夺取燕云十六州之后,行政体质分为“南北两院”,在契丹旧地,仍沿用奴隶社会的部族制度,但在燕云十六州则模仿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以前看《天龙八部》乔峰就是南院大王,都还不知道,这个官已经很大很大了!牛逼!
六、另外还有很多诸如改革中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府兵制与募兵制等等,都曾在《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系列书中了解过,就不赘述了。
下一本历史方面的书是《东晋门阀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