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箭术与禅心》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9-15 08:14:30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箭术与禅心》读后感


最近读了这本只有八十多页的小书,感觉还不错,这应该是我读过的最薄的一本书了,哈哈,但是居然断断续续读了两三天。作者是一位德国的哲学家,不过不是我们当代的,而是二十世纪上半页的,他为了悟道来到了日本当教授,顺便就师从当时的弓道大家阿波研造,号称是“一射绝命”。日本的这些艺术家、手工艺匠人、某些绝技的研习者等等大多都给人一种艺术与禅意相融合的感觉,这是挺神奇的一个地方,而在本书中,作者就是通过向阿波研造学习箭术,来参悟大道。

我在看书的过程中,一个深深的念头时不时地出现在脑海之中,也算是一个问句,即:作者追寻的禅的境界,以及这些匠人、艺人、技艺怀有者所推崇的这种禅境,到底是一种无法描述的充满了东方神秘主义的体验过程,还是只是一种被神化了的其实是可以得到科学解释的意境?

之所以有这种疑问,是因为我其实是尝试对作者以及阿波研造大师所描绘的这种境界进行一些阐释的,我觉得它应该是可以被说清楚的,当然,最终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则需要每个人亲身经历一些体验,然后感受到、觉察到这种体验过程,从而真切地明白所谓的禅的境界到底是什么。

我的思考是建立在当代的神经科学的基础上的,而阿波研造那个年代好像对这块的研究还没有达到现在这个地步。

我们通常在做一件陌生的事情时,比如开始研习箭术时,我们会尽力抽调更多的全身资源来实现这个目标,比如海量的神经元进行各种联接,肌肉群进行施力,视觉、听觉、触觉等等系统进行反复的适应和学习,等等,最开始的过程必然是一个“笨拙期”,这个阶段之所以笨拙是因为我们无法一开始就打造出一套“最优化的”、“最佳协作的”、“能耗最低的”、“结构最简洁的”……神经-肌肉反应系统,所以一开始上手时,我们做什么事情通常都是肌肉紧张的、心跳和呼吸加快,又或者有很多无用的废操作产生,等等,这一切都使得我们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新手。而大师级人物是什么样的呢?他的心灵是自由的、游刃有余的,这源于他只需要调动最相关的神经元就可以处理掉那些操作,而肌肉群也以最佳的方式在参与着,他的整个状态都是松弛而稳定的,气定神闲,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忘我,除却了私意,这样就避免了对自我表现的过多关注从而影响了发挥。

这里我想特别强调对“私意”的摒除,这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禅的核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比如写一首诗,可以有两种写法,第一种是字字句句斟酌,琢磨,切磋,最后形成一首诗;而另一种写法是寻找一个状态好的时点,当自己头脑中有灵感在喷涌的时候,将这些灵感呈现到意识层面,然后记录下来即可,这是一种即兴创作。最后我发现,是后者更让我满意,而前者给我一种很“造作”和“刻意”的感觉,也就是说,前者太过于关注自我了,关注自我本能和欲望的满足以及表现的渴望了,对结果有着执念,从而就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写诗的本质,诗是什么?诗是某种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是一种自然真切的东西,如果用一种刻意和造作的方式来进行拼凑,能写出满意的诗吗?不会的,只会给人一种勉强为之的感觉,或者刻意表现的感觉,但是无法真正地震撼人心。

其实写文章也是如此,你的文章到底是为了写给别人看的,是一种表现主义,还是自己真实想法和灵感的自然流露?这种出发点就决定了文章给人的感觉,如果是为了贪求赞许,贪求表扬,贪求一些虚荣的感觉,那么就会在写文章的过程中“私意泛滥”,自我过于关注他人对自己文章的看法,从而有了很多迎合、迎逢的行为与选择,这就偏离了写作的初心,写作的初心应该是自己本真的性情的自然流露,真实的想法和创造力的涌动,它并不是为了寻求某种关注的。

所以,在作者的书中,有着一个词语,“当下的真心”。什么是当下的真心?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阅读的时候就好好阅读,正在干什么的时候就沉浸于其中,“中”就是当下的真心,处在“中”的状态下你就会在那个过程中忘却自我,没有关注自我的表现,以及结果怎样也忘记去关注了,而是沉浸于其“中”。比如打羽毛球,整个人的状态都处在“心流”的状态中,而不是时刻还在担心自己的表现太差劲或是结果输了怎么办,等等,这就是没有处在“中”的位置上,没有达到“心流”状态,反而就很不在状态,很容易输球。原因是什么?其实可以从神经科学得到解释:在那种情况下,高手都沉浸在闪速反应的无意识状态中,对一些细微的动向能够快速做出反应,而如果没有处在禅意中,没有处在“中”的状态里,没有在“心流体验”中,那么其实就是处在分神的状态中,自己的表层意识在检视着自我的表现、在对结果进行着焦虑,或是在担忧着、恐惧着其他的一些未知,这种状态就注定会降低球员的反应速度,因为“意识”和“无意识”二者,无意识是由“脊髓”和“脑干”等底层神经系统进行应激反应的,自然就会闪速反应,而当意识时不时在干扰无意识的闪速反应时,就会降低准确的反应速度,因为意识的特征是要进行大量的计算的,它发生于人的大脑前额叶皮质之中,是充血速度比较慢的区域,所以反应也会慢很多。就好比踩到了一条蛇,无意识的反应是向闪电一般哇的一下就弹跳起来,而如果交给意识,那可能还在思考的过程中就被蛇咬了……

我忽然想到了《大学》里面的一些语句: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愤懑,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不得其正”的状态其实就是一种不专注、不处在“中”的状态,这个时候意识中有大量的恐惧、愤懑、忧患占据着,从而使得一个人在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打球的时候、看书的时候等等都是心不在焉的,始终有一些其他的杂事烦心,这种状态显然就是佛学上凡夫的特征,也是禅心所要摒弃的私意泛滥。

暂时的忘却自我,忘了目标,忘了对于结果的执着和贪求,并不是说就无欲无求,不去寻求一个好的结果,就好比阿波研造大师,他能够一箭中靶心,二箭中一箭,这是在他不看箭靶的情况下实现的,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这是人类的极限,但是从过程上看,他在那个执行的过程流中,没有自我的表现如何、没有目标、没有弓与箭,没有观众,没有对结果的强求等等,这些东西都没有进入到他的意识层面,所以就无所沾染,状态便达到了最佳,从而结果也达到了最佳。

所以,最后在这里就再提一句,佛学上的禅心修习,并不是说就真的放下了对结果的寻求,无欲无求,给自己一个躺平摆烂的理由,这是大错特错的。而是通过放下自我、放下私意泛滥、放下对结果的执着,从而更好地去实现目标和结果。

禅心给人的力量应该是在无为和无我中实现一种积极的、不断上进的境界。有无相生,但不执,既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