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减脂而言,我们都不懒、都有毅力,只是没找到方法
我认为,对我们而言,减肥难尤其是减脂难以成功,不是因为我们毅力不足、没执行力,也不是我们爱偷懒、会嘴馋、耍滑头,更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仅仅是因为没有找到,或者说没有找对方法。
没有找到什么方法?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减脂方法!
今天推荐的这本书——《去你的脂肪》,就是一本从介绍减脂方法论,直到实操建议的书;观点可能小众,甚至不一定符合大众所谓“常识”“科学”(其实是有它的科学原理和实验数据佐证的,这块书里专门有篇幅进行了介绍),但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这本书有多种打开方式。
只想知道怎么做以及乐于立即行动的实干家,只要直接打开第一页,然后照着书里的步骤,按照“从认可本书理念开始,到确定三餐食谱,照着吃、照着食欲吃的同时,正视乃至乐于拥抱意外情况(但别太过分),最终转变到本书所推荐的生活方式”的步骤,就基本能够做到适度减脂。
而乐于从原理过渡到实践的研究生,则可以先翻到最后一个部分,详细学习、研究、掌握所谓胰岛素控糖原理、身体储脂模式等内容,以及通向脂肪适应性目标,或者避免代谢失调问题等现象,其背后所对应的机理。进而主动地、有意识地推动自己转变观念,养成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亲身体验到自己减脂的过程中,更加充分了解每个阶段背后的原因、每个现象背后的原理,以及每个目标达成后的发展趋势,从而让这减脂的整个过程,看起来更为清晰、可控。
如果你还是喜欢品尝各类风味的美食家,抑或是对烹饪有爱的厨艺师,也可将本书视为一本健康菜谱,直接从中间部分翻开。事实上,本书有三分之一的部分,是在介绍三餐及点心的菜谱,都是米其林大厨按照本书所推荐的生活方式,设计出来的——其内容细致到份量的描述、准备时间预估、烹饪时长建议、碳水化合物含量介绍、炊具推荐、详细到毫升到克的配料清单(当然也同步提供了更适合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把、勺、杯等描述),以及具体的烹饪步骤方法、摆盘图片等,对你厨艺的进阶着实大有裨益!
通过我上面的介绍,想必你已经了解到,我们可以把这本书视为工具书、原理教材或者大厨手册,但不论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阅读,我个人还是推荐你将其视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介绍宝典,毕竟,只有潜移默化乃至深入骨髓的生活方式,才能轻松自如地契合入个人日常,才能适合自己。那么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的内容,其中还夹杂着我个人的理解和书外的知识储备,具体内容不想展开、只想引起你的阅读兴趣;毕竟,再完美的分享也是“二手货”“舶来品”,内容究竟好不好、适不适合自己,还是得由你亲自去探索、去感悟。
我们知道,当前,主流的饮食健康指南,是1992年美国农业部所公布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由金字塔底座至塔尖,分别是应该多吃、适量多吃、适量少吃、少吃或不吃等4类食物的建议;简单而言就是多吃谷物和面包,少吃脂肪、糖类食物。
但是,我想说:虽然这本书没提,想必聪明的读者如你,肯定会发现这样一个悖论:谷物、面包这些食物的配料,不就就是大量的淀粉,甚至黄油、砂糖么?更极端地说,我们可以说谷物、面包基本上就是由两种成分组成。什么成分?一是只能分解为糖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等,二是脂肪如黄油等。这谷物和面包,究竟和金字塔尖那所谓“少吃或者不吃”的脂肪和糖类食品,到底有啥本质的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没有直接提出我上面的疑问,但是,如果你带着上述疑问,去看本书,相信你会得到自己的结论。
为了不占用你过多的宝贵时间,我在这里适当提供一点点线索吧。本书,当然也包括很多当前流行的,诸如生酮饮食、地中海饮食、原始饮食等,都针对所谓“健康膳食金字塔”的悖论,提出了适度重视以高糖为代表的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对我们身体,尤其是对减脂目标达成的影响。而本书提出的解决路径,或者说是生活理念,就是强调两点,一是控制碳水、二是选择优质脂肪,进而使自己成为一台“脂肪燃烧机”!
具体内容不再详述,期待你去寻找到自己的答案。
对了,最后插一个“彩蛋”。
我觉得,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自己还通过另一种途径,对批判精神、创新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如书中提到:
“科学可以提供答案,但科学通常是一系列假设,而假设则有可能是被证明错误的”
“我们所知的科学知识(可能)有一半是错误的,只需要搞清是哪一半”
“主流营养科学与实践在更大程度上是基于教条、行业即得利益”
“对孩子暂时的保护,只会增加未来发生风险的可能,最适时的风险体验是八岁时就让他爬树”
“大多数人认为(体重管理不佳的)原因在于未能恪守饮食指南,而不会对指南和(所谓)科学依据本身提出质疑”
“把一切责任归咎于个人意志力(或缺乏意志力),(这种做法)完全无视基本生物学原理”
“勤勉,但不依赖自制力”
……这些散落在字里行间的“金句”都使我深有启发。在当前,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妥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创造和产业升级,推动“双减”教育的大背景下,大量领域正在由追逐(先进国家)走向并跑,进而领跑,乃至超越的时代,我们都在逐步迈向没有先例、无人领航、找不到规则的“无人区”,我们更要大胆打破规则、重构机制流程,用创造性的工作方式方法、超常规的工作手段,完成好我们这一代人所肩负的使命重任,这或许也就是我对所谓“用理念的领先,带动发展的争先”的个人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