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读后感
《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它是由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于19世纪末创作的一套长篇生物学著作。1880年,法布尔用积攒下的钱购得一老旧民宅,他用当地普罗旺斯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法布尔穿着农民的粗呢子外套,尖镐平铲刨刨挖挖,一座百虫乐园建成了。他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中,直到1907年,《昆虫记》第十卷问世。
他喜欢探索自然,观察生活,并且对学术研究十分严谨的态度。他为了研究昆虫,一生如痴如醉地观察昆虫的习性。有一次,他趴在地上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死苍蝇,一连看了三四个小时,以致四周围满了人,还骂他是“怪人”,可他全然不觉。又有一次,他爬上果树观看螳螂的活动,直到树下有人大叫“抓小偷”,他才从昆虫王国的迷梦中惊醒过来。还有一次,法布尔在普温斯教书时,经常到附近一条沙路上观察昆虫。有一天大清早,他在沙路上走着,忽然听到蟋蟀的叫声,于是循着声音来到一块大石头旁,轻轻地躺了下来。几个农妇早上去摘葡萄时看见他,到黄昏收工时,看见法布尔还躺在那里。她们实在不明白,这个人怎么花了一天工夫,就只看一块石头,简直是中了邪!其实他是在观察石头旁的蟋蟀。法布尔活了九十多岁,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昆虫学的研究上,可见法布尔对文学的痴迷。
法布尔有一个夙愿,是希望有一块属于自己可用来观察、记录昆虫的地方,这个地方是作者的“钟情宝地”,也是一直苦苦追求但总难以实现的一个梦想。法布尔经过四十年的艰苦奋斗和努力,终获宝地。这个地方偏僻、荒芜、无人问津,是一片废墟,只有仍然兀立在废墟中央的是石灰泥沙浇灌的断墙残垣,屋前的大池塘是动物的齐聚地,鸣声交织。这片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却是法布尔一直被长期魂牵梦萦的完美土地。这块宝地被法布尔称为美丽迷人的伊甸园却是没人看得上眼的荒地,但是对膜翅目昆虫来说,它可是个天堂。可以说,荒石园这个地方聚集了所有膜翅目昆虫。它们当中,有专以捕食活物为生的“捕猎者”,有在花叶和花蕾中修剪材料备用的“泥瓦工”,有以碎纸片建造纸板屋的“建筑师”……
法布尔跟别人的“研究”不一样,有一些人的“研究”是将昆虫开膛破肚变成一堆既可怕、又可怜的东西,他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他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他们在探究死亡。而法布尔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研究昆虫本能的最高表现。法布尔喜欢昆虫,喜欢探究生命,喜欢在大自然的美好中去研究。法布尔的理想是想把这片“废墟”变成一座活的实验室。一座不是研究三六酒里的死昆虫,而是研究活蹦乱跳的活昆虫的实验室,一座以研究这个小小昆虫世界的动物之本能、生活习性、劳作斗争、生息繁衍为目的的昆虫实验室。
他并且对学术研究有着十分严谨的态度。探索自然,观察生活,他为了研究昆虫,一生如痴如醉地观察昆虫的习性。
譬如,《昆虫记》第九章:《小阔条纹蝶》中,法布尔遭受重重挫折,但还是没有对对小阔叶纹蝶的研究。一次次失败之后,法布尔没有放弃实验,前后不惜耗费了四年时间,做了多次实验终于找到了答案,他用他的坚持和努力换得了这次研究的成功。在《昆虫记》第十章,象态橡栗象中,法布尔“追求真理,探索真理”,雌性橡栗象在喂养她的孩子时,为了满足幼虫的需求,她不知疲倦的干活,把新生儿放在能吃到食物的地方。这样细心挑剔的母亲对于幼虫的关怀远胜于此。雌性橡栗虫也是以母爱包裹着幼虫,开始我对橡栗虫的行为感到不理解,但是通过作者法布尔循序渐进的推理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世界也有无私的母爱。
寒风凛冽之时,豌豆象就躲在法国梧桐的枯枝下,直到和煦的阳光初抚它几下,便苏醒过来。它们像园丁一样,直到豌豆的花期,于是,它们便从各个地方,迈着细碎的快步,心急火燎的向着它们所钟爱的植物奔来。(《昆虫记》第11章-豌豆象)作者发现有几只比其他更着急的豌豆象产妇,把卵托付给了新生豆荚。但作者认为新生幼虫如果没有吃的便会死去,所以在尚未成熟的豆荚上产下的卵是必死无疑的。既然豆荚上的虫卵数量总是大于豆荚内豆粒的数量,那多余的幼虫会是什么下场呢?作者把幼虫聚在一起的豆粒分开,将好几个幼虫暴露出来。作者把一些被认为有豌豆象的豌豆剖开后放在玻璃试管内,通过这种方法了解到幼虫的生长发育情况。一开始并无任何特别的情况,后来幼虫中居于豆粒中心的那一只,稍稍比自己的竞争对手们个头儿大一点时,后者便全部停止进食,静静地死去。在这一章中,作者以生动的手法把昆虫世界无形中展示给了我们。在这一章中,法布尔带领着我们了解了豌豆象产卵的过程以及幼虫的生长过程。
法布尔在他的神秘花园里,让我们看到了探索研究真理的艰辛,体现了科学的乐趣。他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让我们知道了还有太多的神秘的领域等着我们去发现、探索。
关于圣甲虫是如何制作那有着慈母爱的梨形粪球的?就目前来说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在地上滚动制成的,因为它的形状从各方面看都是无法向前滚动的。这个精巧的杰作也不可能是猛烈撞击而成的。圣甲虫这个雕塑家与真正的雕塑家一样,关起门来专心制作。(《昆虫记》中的圣甲虫的造型术)
法布尔观察发现,几天后那没有任何形状的粪料消失在地下,当初那不成形的粪块,被抱进洞中,如今已经变成形状完美、无可挑剔的梨形粪球。在这件艺术品上有着其艺术家的印记,那就是立在洞底上的那一部分沾着少量泥土的地方。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梨形粪球不是旋转制作而成的,也不是在宽敞的车间滚动而成的。而是用它那宽臂轻轻地拍打梨形粪球,就像法布尔在露天地里看见它制作时的那样。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法布尔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他将圣甲虫妈妈比喻成艺术家、雕塑家,生动形象地为我们讲述了圣甲虫制作一个梨形的卵化室,选取优质食材,揉成小球滚动粪球,进洞加工。第二天或第三天,开始的不成型的粪球,已经成为无可挑剔的梨形粪球了。圣甲虫妈妈知道圣甲虫后端的塞子会把挤压的压力传导给胚胎,便用一个没有拍压过的塞子封住口子,使空气流畅,幼虫安全的故事。
在全书中,法布尔的执著探究精神令我感动。比如在《象态橡栗象》一节中,法布尔最后的“一个表面看起来无足轻重的情况刚刚以毋庸质疑的方式告诉我们菊花象使人狐疑的地方。长吻管象虫有一个内探头,一个外部无任何痕迹的腹部喙。象虫在其腹部秘密处藏有类似于蝈蝈和姬蜂的刺刀般工具。”这些结论都是法布尔的重重试验下得到的。正因为法布尔有这样坚强不屈的精神才得到了真相。
法布尔的《昆虫记》带我们体会了奇妙的昆虫世界,整书中法布尔一共讲述了两个部分:昆虫的习性和昆虫的生活。通过这两部分,我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昆虫的神秘与神奇。
我其实想说法布尔也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努力把他自己观察到的,那些复杂的昆虫的习性,用美妙的语言写在纸上,让我们似乎身临其境。他摆脱掉了繁琐的语言,似乎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力量给语言注入了一种特殊的活力,让语言动了起来,通俗易懂。作者将研究昆虫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并且用第一人称来写,让我们读起来十分真实并且有趣,同时也让我们感觉到这就像是作者的自白,真诚而又恳切。《昆虫记》为我们科普知识的同时,也给予了我们许多真挚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