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9月下旬萧红和萧军离开上海抵达汉口,在蒋锡金位于武昌水陆前街小金龙巷21号的住处落下脚来。《呼兰河传》就是从这时开始创作的。到1940年9月《星岛日报.星座》(香港)开始连载(至当年12月底连载完毕),其间已经过了三年。这三年中,萧红经历了怀着萧军的孩子与萧军彻底分手,与端木蕻良结婚, 被端木遗弃在武汉,大着肚子独自艰难抵达重庆,产子,子亡,与端木飞抵香港,...中有多焦思、伤心、劳身,自不必说。《呼兰河传》外,这三年中,她还创作了不少短篇小说、散文以及戏剧作品。《呼兰河传》无疑是写写停停的。
茅盾先生为《呼兰河传》作序。五千来字的文,28 个“寂寞”。他叹息复叹息萧红的种种寂寞:寂寞的幼年,寂寞的童年,寂寞的精神、寂寞的心境,寂寞的生活,寂寞的环境,寂寞的呼兰,寂寞的死亡,寂寞的培墓....他认为“寂寞”是萧红的人生写照。我却不能确认萧红是否是“寂寞”的。在我看来,像萧红那样丰满、灵动的灵魂;那样坚韧、匆促的生命:那样困顿、颠沛的生活;那样急切地渴求写....都像是与“寂寞”不沾边的。寂寞,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物质优渥与精神空虚的产物,它们都不属于萧红。虽然她又确曾给称她为“生平唯一的知友” 的白朗说过,”未来的远景已经摆在我的面前了,我将孤寂忧悒以终生!“(白朗《遥祭一纪念知友萧红》)现实的看,萧红在那样个轰轰烈烈投奔革命圣地和热情四溢书写抗战文学的时代,不仅舍延安往香港,还不以抗战为题,却写起了《呼兰河传》和《马伯乐》这种个人化的,人性的,调子灰色沉郁的,讽刺国民性的作品,于这个事实来说,她又确实是寂寞的。
《呼兰河传》很难归类,白传,小说,散文,抒情诗,都像,又都不全是。反正萧红像是一头扎进梦魂萦绕的呼兰河城,为故乡刻骨铭心的景、物、人、事描形画像,并发掘其中深藏的东西。我最愿意读那些像是自传的部分,特别是“我”和祖父的故事。因为那是《呼兰河传》中最柔软、最温暖、最动人的部分。看得出来,后园里的一草一木,四季气象,她和祖父在园子里的点点滴滴,既是她儿时最幸福快乐的美妙时光,也是后来颠沛流离、不断的情感与身体疼痛中,最深情温暖的恋念。萧红以生动的儿童化语言,描摹出触手可及、有声有色的画面。读之,像是能听到四五岁的她脆生生的笑语,以及祖父宽厚温暖的对答和不时响起的开怀大笑:也像是嗅得到满园的花香,看得到挂满各种瓜果的植....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依样学样,裁花、拔草、种菜、铲地、.菜....揭乱比帮忙多。给祖父插了一草帽的玫瑰花,一家人见了笑疯了 :浇水往天上泼,大叫下雨了、下雨了:踢飞了 祖父刚播下的种子:除掉了韭菜留下了杂..园在小萧红眼里,天高地广,“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一天又一天,祖父、后园、小萧红,三样是不可或缺的。可是一到冬天, 后园就封门了。
在大地都能冻得裂了口的漫长冬季里,小萧红只能转而进行室内探察。她琢磨祖母和母亲屋子里的各种物件,倒饬储藏室的陈年旧物,直至倾箱倒箧。祖母丧事期间家里来了好多人,包括四五个比她大一些的孩子。小萧红跟着他们出了院子上了街“不料除了后园之外。还有更大的地方。
茅盾先生在《序》中发问:封建的剥削和压迫,日本帝国主义血腥的侵略,“这两重的铁枷,在呼兰河人民生活的比重上,该也不会轻于他们自身的愚味保守罢?”今天再来看这个问题,当那“两重的铁枷”已不复存在时,人自身愚昧保守这重铁枷,不是依然健在吗?能够越过重重障翳,看到并书写出人类本质的作家,才是伟大作家。
萧红(学名张秀环、又名张廼莹,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她还著有《孤独的生活》、《砂粒》、《马伯乐》、《呼兰河传》等作品。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