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具有恢弘气势和史诗风格的长篇小说,它展开了一幅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早期的历史画卷。小说中,几位青年主人公的经历,正是以微观的角度,展现了那个年代青年人成长的共同经历。作者路遥凭借其清新细腻、朴实亲切的笔触,吸引了众多年轻读者有对在艰苦卓绝的社会生活中去拥有“西西弗斯式”永不言败的抗争意识,指引了诸多年轻人跨过精神荒野,一边被感动,一面又为此书战栗着。
《平凡的世界》就像一种自我观照的时代镜象。所以,它的最大特点是:人人平凡。这部百万字的巨著中,没有所谓顶天立地的英雄风云人物;也没有卑鄙无耻的下贱小人,有的,只是一个个普通的人,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凡人。
但它的平凡,也只是在于宏观上平淡;如果从微观中品读,这平凡的生活中也常常会有爱情、奋斗所搅拌的波澜。这波浪轻轻地摇动着双水村、石圪节、黄原城人们的生活,给平凡的生活打上不平凡的底色,但又再次使全书归于平凡,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全书共三部,在大体的方向只有两大点:爱情和创业(也可谓之奋斗)。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人物是孙少平,而他,我觉得这是本书塑造得最为立体化的人物。一上来,他那“希腊人又高又直的鼻子”便刻在了我的心中。他贫穷但又渴求着进步,可“文革”带来的深重影响使他并未考上大学。不过,这也说明不了什么,他对新天地的“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气神,对读书的热爱,对事事的处处追求,对困难的无畏,他如一个没有缺点的巨人,不可倒下。但即使是小工作所带来的累累伤疤,还是破窑洞里的破烂被褥,还是矿场上的“生死存亡”这些也都没有让他放弃。可他也有个软肋,那便是他所挚爱的,地委书记的女儿,省报的记者——田晓霞,古塔山上那棵伤心树下,是孙少平燃起的青春;下午一点四十五分,是他甜蜜而苦涩的回忆。是啊,那场洪水,冲破了他们的等级界限,但更是冲噬了令他魂牵梦绕的一切。他们那罗曼蒂克式的爱情也被珍藏在那三本日记本里,永被留下了。我想,多年后,他仍会高吟着那首吉尔吉斯人的的古歌,会想起那段美好的日子的......
书中同样描绘了一个比耿直、勇敢的孙少平更加矛盾的人——孙少安。他本是学习的好材料,可生活让他放弃了一切,包括爱情。第一次读时,我不解,田润叶对他倾心,而孙少安也爱着对方,可他又为何要走如此绝情的道路?以他与山西姑娘的婚礼打碎她的牵挂?可,读着读着,我明白了:对方的优越条件,是绝不允许跟他这个庄稼汉受苦,受累的。何况即使她愿意来,但孙家也是连一个住处都没有的......所以,孙少安是早已明白这个悲剧结局的,他只是提前把那个结果搬过来了而已。(相比之下,哈姆雷特便显得拖泥带水得多)但他同样也有改变命运的决心,砖厂的大波大折,也是让“硬铮铮”的钱币流进了他的腰包里。他的矛盾,似乎是让人难解的,可又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书中的兄弟俩象征了当时社会中两种自力更生的青年:或是像孙少平一样外出闯荡,施展拳脚,打开新天地;或是像孙少安一般,留在家乡,实干创业成为一个“农民企业家”,但总而言之,他们都是向着前进而奋斗的。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青年史,是他们的爱情史,但更是他们的进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