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2023年春季,我含泪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系列著作,其中包括《爱心与教育》《重读陶行知》《重读苏霍姆林斯基》《带班现场》《回到真教育》《追求好教育》《教育的100种可能》上下册。这些作品让我的思想和灵魂得到了彻底的洗礼。
《爱心与教育》一书是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讲述了他三四十年前的带班经历。书中记录了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后进生的转化,以及对青春期学生的教育,既有遗憾,也有美好的回忆。每每重读此书,我都禁不住泪流满面,为李老师对学生的深挚之爱所动容。
那么,爱心究竟与教育有何联系?李老师在这本书扉页《回望20年,重新审视爱》一文中指出:“只有爱,也没有教育”。李老师用做饭比喻,说“没有米,就做不了饭”,但是不能说“只要有了米就能做成饭”,因为,做饭除了“米”的条件,还有其他条件,比如水、火、锅等。
同样,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有了爱,不一定就有教育,因为构成教育的条件有很多,除了“爱”的情感,还有爱的思想、爱的智慧、爱的技巧、爱的行为以及爱产生的环境等。但是,没有爱,必定不能产生教育。所以,爱,是教育的前提,只有有了爱,才能产生真教育。
我从三个角度来阐述自己的思考。
一、让爱成为思想,才能久久地爱
爱,是一种情感。如果只是一种情感,容易功利化,就会有所选择,想爱就爱,不想爱便不爱,这样的爱必然是一种假爱,是暂时的爱。
这样的爱,往往只是从教师自身的利益出发。比如,学生犯错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学生的做法会不会影响班级考核,会不会影响自己的成绩,会不会让自己处境难堪,会不会触碰自己的权威等,而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根源。
而李镇西老师总会想学生所想。比如,书中讲了学生宁玮的故事,故事中写道,放假那天,李镇西老师在校门口碰见宁玮,提着已打包行李准备去车站乘车回家,李老师跟她打招呼,可是宁玮却爱答不理地头也不回地走了。多么没有礼貌!要是我们,可能会揪住宁玮严厉批评,可是李老师没有这样做,他细心地观察到宁玮的脸色和情绪,分析她这样失礼的原因,给她写信。
李老师总是能从学生的视角看问题,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的内心困扰,这种大爱的教育情怀成为他永恒的品格,成为他的教育思想。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我们也应将爱融入骨髓,让其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信念和追求。
二、让爱智慧行动,才会真真地爱
单纯的口头的爱是不够的,更需要付诸实践。李教授的系列著作无不记录了他的爱的实践,如与学生长期通信、邀请学生住家中、帮助贫困学生等。同时,他还以智慧化解学生的问题行为,保护学生的尊严。这些都体现了他的爱之智慧。
后进生“万同”一直干扰其他学生学习,李老师并没有批评、斥责或者恶语相向,而是把万同个人的事放在班上解决,转化成集体事件,发起了“给自己找‘帮助人’”的倡议,这样既保护了万同的自尊心,又能让万同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改变自己的行为。面对万同偷窃“随身听”的行为,他机智地撒了“公安局来学校”的谎言,让万同主动认错。李老师的这些做法是具有智慧的,他很好地保护了学生,他是真心实意地为学生好。
这让我想起了班上发生的一件事。
前不久,班里一个女孩的Q币丢失,我知道这是个别孩子用这种不恰当的手段来实现自身的优越感,我并没有生气,反而感受到了这个孩子的天真,但是我必须借此机会帮他纠错。于是我说:“给你两天的反思时间,你自己把Q币归还失主,这两天我去申请调取监控录像,两天过后,如果还没归还,我会做出严厉的处罚。更重要的是,Q币的获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辛苦的汗水得来的才更有意义和价值。两种获取办法,你觉得哪种更有意义?”
没想到,在第二天,失主拿着Q币兴奋地找到了我,说丢失的Q币又回来了。这件事中,我利用“调取监控”为借口,给予孩子反思的时间,让他的思想自我斗争。我充分相信了孩子有向善的一面,才保护了这颗天真的心。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说:“真正富有教育之爱的教师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丰富的学科素养和高超的育人艺术——这些最后都体现于如何带好班、如何上好课、如何与学生谈心、如何进行家访、如何处理每一次突发事件等方面的智慧。离开这一切,空谈对学生的爱,是没有用的。”
那么,诸如此类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三、不断学习,才能让爱丰盈
学习的渠道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向同行学习,向网络学习,向经典学习,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升管理艺术,以更加丰盈的爱去引领学生成长。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唯有民主与智慧的爱,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之爱”。
1.向同行学习
比如,前段时间高淑云老师在班主任技能大赛上讲了《“面包”丢了》的故事(面包,即女性用的卫生巾),课下我又向她请教了这个话题。她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学生的发育也提前了,过早地进入青春期,对学生生理方面的教育应该写进班级日常教育,高淑云老师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就在班里举行了“青春期教育班队会”,班级凝聚力更强大了。
2.向网络学习
现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哪里都有学习的条件,只要愿学,机会多多。所以,平时班级管理或者课堂教学中遇到困难,就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向专家请教。比如,魏书生研究院公众号经常直播,人民教育经常发布教育教学的一些文章……只要在微信搜索需要的内容,瞬间就有很多案例。
3.向经典学习
百度、公众号搜索的文章毕竟比较零碎,不够系统,要想形成系统化的管理体系,需要多阅读,读教育经典著作。
比如《爱心与教育》,当然还可以读更多李镇西老师的书,如《带班现场》;还可以读其他专家的书籍,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的《给教师的建议》,美国James P. Raffini的《这样教学生才肯学》等;也可以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如《儿童的人格教育》《自卑与超越》以及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等。
另外,一个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学会跨界,懂得更多知识。如,语文老师可以唱几首歌、画几幅画,数学老师也学点写作、能讲几个笑话……教师只有自己拥有比较丰富的管理智慧、学科素养,才能站在更高的层面去引领学生成长。
总之,恰如非常经典的比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般,教师工作的确非常伟大,我们广大的教师队伍,肩上挑着沉甸甸的为国家培育人才的责任,那就让我们以爱的思想为指引,以爱的智慧为船舵,驾驭爱的航船,全心全意地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