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血殇》有感15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1-17 09:10:34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血殇》有感

前言
这本书早两三年就计划看,但一直没安排上。时隔这么久终于看完了。很喜欢。

“译文纪实”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系列。

之前推荐的《谎报》(详见:看完《谎报》后的一些感想)《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详见:《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皆出自该系列,很值得一读。

简介
一个从动物跳跃到人类的病毒——埃博拉,1976年首次出现,三十七年后,2013年,再次强势来袭,宛如手握镰刀的死神,毫不费力地一片一片地收割人命。

书中不仅介绍了有关感染埃博拉原因的猜想,还详细描述了早期、中期、晚期的症状,更记录了一部分人不顾生死的努力和另一部分人的漠不关心。

通过这些内容,引人深思人性的软弱与坚毅、生命的平等与否、全球化后的疾病防控问题。

软弱与坚毅
经历疫情之后,读此书,感慨良多。

书中没有一味歌颂医护人员抗疫前线的英勇无畏。埃博拉病毒肆虐之际,既有医护人员崩溃大哭、临阵脱逃,更有置生死于度外的勇士。

作者笔下的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软弱也有坚强。他不做道德审判,不指责那些想要退缩或已经退缩的人,不掩盖医护人员和专家疑似染病后的惊慌失措和排除染病后的狂喜,也没有刻意用华丽的辞藻去渲染为抗疫牺牲的工作者们的伟大。

作者这种隐忍克制的叙述方式,让我猛然醒悟,我们应理解他人的软弱,正是大多数人面对如此可怕的疫情时所表现出的软弱,才反衬出逆行者们的无私与伟大,彰显他们的难能可贵。

我们首先是人,本能地贪生怕死,之后才有工作、角色、身份、职务等等赋予我们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那些在面对死亡威胁时,能够战胜内心的恐惧、超越本能的束缚、坚定地扛起社会责任的人,无疑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向每一位在生死考验中战斗过的平凡英雄致敬。

我们的步子不用一下迈到顶,或许还做不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可以做到不给别人添乱。无论是疫情期间还是平时,但凡少一个添乱的人,旁人都能轻松一分。

生命的公平性
医生胡玛尔·汗在救治埃博拉患者的过程中不幸被感染。他拒绝住进自己工作的医院,因为他深知,若病人们看到主治医生染病,可能会引起恐慌与不安,于是他被送往无国界医生组织的埃博拉治疗中心。

恰巧,当时一款仅在动物身上实验成功的药物刚生产出来。而无国界医生组织的这个治疗中心有一份,然而,该组织的医生却坚决拒绝给胡玛尔·汗使用。因为药物只有一份,如果优先给胡玛尔·汗用,对其他病人而言是极大的不公平。

这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一个能救死扶伤的医生的生命和普通人的生命能等量齐观吗?我曾理所当然地认为,对人类有贡献的生命价值更高。

可是为何无国界医生组织的工作者们会如此坚持众生平等呢?我尝试从他们角度去寻找论据,逐渐明白,如果我们认可人与人的生命存在不平等,那么更不公平的事情或许就会接踵而至。

今天,我们会因为医生救死扶伤的功劳优先救治他,而放弃他人;明天,我们可能就会因为某些优先级的设定,成为被放弃的那个。人的权利往往就是通过这些看似与己无关的让步,一步步被剥夺掉的。

事不关己与无一幸免
1976年,爆发疫情地区,各部落遵循不触碰患病者,不拥抱死者,死后立刻埋葬的远古法则,各部落间断绝往来,这一举措有效遏制了埃博拉病毒的蔓延,使其最终销声匿迹。

但时至2013年,人与人的往来不单跨部落、跨城市,还能跨越国界。各国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能吗?


到最后盖瑞也没能说服美国政府内的任何人立刻为凯内马安排实质性的援助,他觉得他们不认为非洲一所小医院里的一场危机真有可能危及北美洲的所有人。“一直到埃博拉传入达拉斯的一所医院,他们才终于认真地看待它。”盖瑞说。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不光一国的经济波动能波及全球,一国的疫情也足以影响全球。企图置身事外、作壁上观已绝无可能。面对病毒,我们皆是命运共同体,心存侥幸,辛灾乐祸绝非明智之举。非典之后,我们曾淋过雨,更愿为他人撑伞。

总结
最后,埃博拉病毒的平息,不是因为有效的药物和疫苗,而是感染者自愈或死光了。谁也不知道下一次疫情何时爆发。

万万没想到,十年不到的时间里,病毒的镰刀又挥舞了两次。人类在它的怒吼下,依旧弱小而无力,只有祈求医药研究跑得快一点再快一点的份。

<题外话>

本打算待读完作者的另一本作品《血疫》后一并推荐,可实在等不及了,担心再等下去会忘了那些触动我的点。

最近在填去年12月的阅读坑,两本难啃的书,啊啊啊啊~这个月一定看完。

去年定的阅读计划《银河帝国》已在落实中,暂定一月一本。Flag立了那么多,也是有没倒的嘛,不错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