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田野上,与作协共舞
文/潘远贵
读罢水云天的《十年如歌》,心中似有暖流潺潺淌过,又似有清风徐徐拂过,满是感慨与欣然。十年,于岁月长河,不过一瞬;于人生旅途,却是浓墨重彩的篇章;于文学之路,更是跌宕起伏的征程。作者与作协携手走过的这十年,仿若一场盛大的文学之舞,舞出了精彩,舞出了意义,也舞出了希望。
初入作协,作者如迷途旅人,于文字原野徘徊,无方向,无归依,仅是自娱自乐地涂鸦。而作协,恰似那灯火阑珊处的明灯,瞬间点亮了她的世界。杜晓辉主席的平易近人,张亚兰老师的亲切关怀,让作者瞬间融入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找到了组织,有了干劲与方向。这让我想起朱自清笔下那父亲的背影,虽无华丽辞藻,却饱含深情,直抵人心。作协之于作者,恰似父亲之于朱自清,是坚实的依靠,是温暖的港湾,给予她前行的力量与勇气。
十年间,作者在文字馨香中汲取营养,在会员激励下奋力前行,在杜主席关怀指引下点滴进步,在文联伊书记支持鼓舞下明确目标。这过程,宛如一场春雨,润物无声,却让搁浅的枯笔重焕生机,让郁于“井底”的思路奔涌而出。作者的文字,虽未臻上乘,却已走出小我,融入大家,灵魂丰盈,思想开阔,眸子里满是色彩与光芒。这转变,恰似丑小鸭蜕变为白天鹅,是作协这方沃土的滋养,是文学这缕阳光的照耀。
采风活动,更是让作者大开眼界。走乡入市,跨县出省,深入生活一线,收集写作素材,向兄弟作协学习,向名人大家取经。采访县上有突出贡献的行业人士,用文字记录他们的善行、大爱、事迹与贡献,让这些平凡英雄的故事得以传扬。这过程,仿若一场场奇妙的探访,让作者见识了武功县的藏龙卧虎,人才济济,也让她为这些能人的能力与胸襟深深叹服。而陕北之旅、甘肃之行,更是让作者的视野拓展到县外、省外。在陕北,循着红军足迹,感受革命先辈的不易与伟大;踏着柳青、路遥足迹,学习他们的写作理念与人格魅力。在庆阳,与当地文化界人士交流,参观民俗文化街,登临崆峒山,接受道教文化洗礼。这些经历,让作者懂得文字可以结缘,结广缘、善缘、良缘,也让文人那颗慈悲、感性的心有了更多温暖与光亮的归处。
杜主席,无疑是这场文学之舞的领舞者。他用强大人脉与热情,为作者们打开了解家乡的窗口,拓展视野;他四处奔波,积极筹划,首创《有邰文苑》,填补武功文学刊物空白,让文学爱好者有了领路人、家园、港湾与舞台。这担当与付出,恰似园丁之于花朵,默默耕耘,只盼花开满园。
“十年如歌,旋律铿锵,音韵高昂。”这不仅是对过去十年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时光匆匆,却在文学的田野上留下累累硕果。回眸往昔,难忘作协栽培情;展望前路,当赓续前行,一路向阳,用手中的笔续写华章。这华章,定会因作协的引领,因作者们的执着与热爱,而愈发璀璨夺目。
读罢文章,脑海中仍回荡着那激昂的旋律,眼前似浮现出作者与作协成员们在文学田野上舞动的身影。他们用文字播种,用热情浇灌,用坚持守护,让文学之花在武功这片土地上绚烂绽放。而我,也愿成为这田野上的一员,与他们共舞,在文学的天空下,追逐那永恒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