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上下班的通勤时间,我都是边开车边听音乐,因为这是我一天之中难得拥有的独处时间。工作了一天,当精神被消耗殆尽,只想听点音乐放松放松。
我知道有人用通勤时间看书、听书,我本身是喜欢读纸质书的,对我来说听书的效果不如读纸质书好,很多时候一个走神就会漏听很多内容,还要翻回去重听,所以我一直选择听音乐来度过无聊的通勤时间,好像大多数人也都是在听音乐。
从听音乐变成听书的契机源于一个读书公众号的推荐。这个公众号我关注了很久,每天都会推荐书,我每天也像例行公事一样粗粗地浏览当天的新书推荐,但很少买来读。
有天他推荐了一些短篇小说,其中有一本是江户川乱步的《红房间》。推理小说是我最喜欢的题材之一,看介绍很有意思,又是短篇,想着读起来应该很快,所以我就去微信读书上找这本书。很幸运,有这本书而且可以免费读。一开始我只是用手机看,但是它里面的每篇故事都很精彩,很想快点看完,所以我就在上下班的通勤时间里听它,很快就听完了。微信读书里显示我读完它用了8小时21分钟。
在读《红房间》的同时我会翻翻App里的其他书籍,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吸引了我。马伯庸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之一,之前读过他的《长安十二时辰》,电视剧看不下去我就读了小说,非常精彩。《长安的荔枝》是新书,不能免费读,我是通过朋友赠送得到它的,空闲加通勤时间陆陆续续把它听完,一共用了5小时11分钟。
改变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悄悄进行的。App里收藏的书越来越多,听完两本后就想继续把收藏的书听掉,不知不觉就养成了听书的习惯,不仅通勤时间听,散步、跑步的时候也听,两个月的时间我听完了17本书。促使我想记录点什么的,应该是这4本: 《认知觉醒》、《认知驱动》、《东京八平米》和《我在北京送快递》。
前两本是很有名的成长类书籍,我是连着听完的。听完后印象最深刻的观点是输出的重要性,大多数人读完书没有思考,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其实等于白读,而「写下来」能提高我们的思维和思考能力。《东京八平米》和《我在北京送快递》是普通人记录日常生活、工作的随笔散文,通过阅读他们的过往经历,我看到了普通人平凡又精彩的人生。
因此我突然也萌生了记录自己过去的想法,《认知驱动》中提到过利己即利他,所以我想写写我的工作,也就是亚马逊运营的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看?
再仔细一想,是不是因为看了《认知觉醒》才有这样的醒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