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张幼仪的一生。张幼仪是大户人家的女儿,接受“三从四德”的传统教育,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与同为富户的徐家,成为徐志摩的妻子。按理说,这是一门当户对的好亲事,偏偏男主角徐志摩不承家业在外求学,浪漫诗人一心接受新式教育,向往自由恋爱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对克己守礼的张幼仪埋下了“乡下土包子”的认知,根本不屑于跟她沟通,也不给自己机会了解张幼仪的努力上进以及为家庭的隐忍付出,最终结束了婚姻。徐志摩英年早逝,离婚后的张幼仪仍然持续照顾徐家老人,并投身商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人生过半后另组家庭,终于为自己活了几十年。
因为听说张幼仪是一个励志的传奇,我本很希望能了解一下她的故事,但作者在描述中插入不少的分析评论,读起来有种不时被打断、不时被教育几句的不爽。本书作者立场很分明,完全从欣赏、同情张幼仪的角度去描写,就差没把“徐是渣男”这句话说出口了。偏偏的,看完全文,我无法把徐志摩归入“渣男”的队列:人有各种,他与张幼仪并非同类项而已,尤其从今天来看,他追求婚姻自由也是正常的事情。他对周围的人都那么善良,他的文字透露出他赤子般的文人天真(也许这是他能写诗的天赋之一)。也许他的精神生活是不带烟火气的,但“夫妻”却是世间最具烟火气的奇妙组合,假如张幼仪只是他的某个远房姐妹或者世交朋友,而不是他的妻子,徐志摩对她一定是良善的,至少不会冷漠、不屑;偏偏是夫妻,所以她对他必然有合理合情的期望值,他也会认为她成为他追求婚姻幸福的“绊脚石”,不嫌弃才怪。两个人都是好人但结成夫妻则成为仇人了,世间这样的例子应不在少数。所以,这段婚姻里谁对谁错呢?个体的故事放在历史里,抹不掉历史的色彩,这段婚姻诞生在那个新旧思潮冲击得最猛烈的民国时期,应是时代的错了。
本书的“作者简介”里说,“作者欣赏自强不息的励志女性,故此写了这本这本张幼仪传”,读完本书觉得有不实之嫌。张幼仪活了88岁,与徐志摩15岁结婚、22岁离婚,作者笔墨似乎就停留在她如何嫁到徐家到徐志摩去世这阶段,其31岁后五六十年的情况着墨甚少,婚姻之外的事情也是寥寥几笔带过。既然作这样的素材选择,称为“某某传”似是不妥,倒不如就叫“张幼仪与徐志摩的故事”,还可以吸引一下好奇猫的眼球呢。
写完这段文字,自己吓了一跳:我这,怎么敢这么评说一本公开出版发行的书呢?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