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龚盛辉 ,初稿于2019年,定版、出版于2021年。
开始之前碎碎念几句:这本书和上一本《中国超算》已经在书架上躺了很长的时间,直到前段时间读完《中国超算》,想着“一鼓作气”,于是,便打开了这本书。
本书主要讲了我国北斗导航的研制开发过程,从航天专家们倡导并制定代号为“灯塔计划”的卫星导航系统到项目正式立项,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立足中国,造福全球。
作为一个外行,本书中存在很多我并不能理解的内容,但依旧能从作者的文字中感受到北斗研制过程中的艰辛。类似于“银河人”的“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缸里的”的战略,北斗人则是坚持着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建成覆盖国土的北斗一号系统;第二步:建设北斗二号卫星导航区域系统;第三步:建成北斗三号卫星导航全球系统),截至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向世界人民开放服务。
1958年,美国启动了“子午仪定位系统”,不久后,“灯塔计划”便被制定并写进“七五”计划,奈何当时中国的经济、科技落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该计划始终没有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直到1983年,以陈芳允、沈荣骏、孙家栋等航天人探讨出符合中国特色国情的“双星定位系统”的设想,才使得当时各方面落后的中国玩转吞金兽般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成为可能(该方案相比于美国的GPS,技术难度、工程实现、投资等都不算太大);直到1994年,中国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被国家正式立项,代号:北斗一号。由此可知,北斗系统的研发可谓筚路蓝缕。
除此之外,北斗研发一波三折,其间阻碍繁多,包括但不限于“频段有限,需要和欧盟竞争同一频段”、“伪距波动”、“使得卫星信号接受率大打折扣的大功率复杂电磁干扰”、“卫星发射时的气象情况”、区别于美国霸主地位(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建设地面系统)的“星间链路”、以及美国的技术封锁和倾销政策等,北斗研发一路走来可谓困难重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立项起,耗时二十年之久,尽管起步晚、发展慢,但目前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且实现芯片国产化,其配件也基本支持国产(除开国际市场量大且不做限制的配件),但北斗人凭借着“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创造了卫星导航新奇迹。
时至今日,中国北斗的星星之火已燎原,北斗已经被应用于各行各业,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北斗研发中涉及的部分技术方案更是世界首创。北斗,不止是天上的北斗七星,是中国人民的福星,是中华民族的慧眼,是中国的北斗,更是世界的北斗。
最后,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北斗,从远古走来,带着中华文明的风采!向未来走去,助推中国走向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