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第三章“明辨是非”之五论: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而能使己独齐乎?己之情理,有顺有不顺,而能使人皆顺乎?以此相观对治,亦是一方便法门。大意是说:每个人的际遇各有不同,有机运好的时候,有机运坏的时候。在各种不同的境遇中,自己又如何能要求特别呢?每个人的情绪各有不同,有稳定的时候,有浮躁的时候。自己又如何能要求别人事亊顺随呢?假如自己能平心静气来观察,设身处地想一想,也是人生一个最好的修养门径。择要而言:推己及人,方便法门。
日常的为人处亊,凡夫俗子最容易犯的错误大概难跑逃:站在自己的立场,根据自己的好恶,去看待别人的言行举止,其结果往往不是问题也有问题。若再加上自以为是的评价,可以想象,不是否定就是指责,不是嫉妒就是怀疑,至少也是损人不利己的自讨没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别人会刻意疏远,自己会不受欢迎。这不就是习性向恶的让人生厌、让人讨嫌,自作自受、自讨苦吃吗?
平常的与人交往,无论是谁,不可能总是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也不可能总是一面无色、沉默是金。怎么办?尽可能地留心关注、恰如其分地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站在别人的角度,揣摩别人的需要,去对待别人的视听言动,就会有许多颇觉好办的亊情。一定有不是允许就是理解,不是宽恕就是包容,至少不是罪不可赦的偏执偏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自己善意劝导的道理别人听得进,自己慈悲劝慰的话语别人觉安抚。这不就是本性向善的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自利利人、自圆圆人吗!
正常的与人交往,必不可少的是道德的力量。道德力量的普遍价值在于同情和仁慈。同情,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同情,是通过情感的迁移和换位思考,对他人的行为与情感的正当性的表示认同。同情心正是产生于设身处地想象别人的痛苦,并由此产生与他们相似的感情。仁慈,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仁慈,源自于对他人适当性行为和情感的肯定认同。当我们与他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时,我们就会对他产生一种仁慈的情感行为。对他人的怜悯和帮助就是对他人的仁慈。显而易见,要摸心自问了:缺乏同情还谈什么仁慈?缺乏仁慈还谈什么道德?缺乏道德还与人交往干什么?
谁都可以也应该接着摸心自问,以检测自己的同情心。1.最能让不幸的人感到宽慰的亊情,莫过于能找到一个愿意倾听他不幸的人,并得到了倾听人的同情。2.对不幸的人的最大侮辱,莫过于轻视他的不幸,或对他的不幸充耳不闻。3.当自己身处顺境时,往往不会计较朋友的或多或少的热情关心。4.当自己身处逆境时,往往会对朋友的无动于衷而愤愤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