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红楼梦》优秀读后感选登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9-05 07:02:50归属于读后感范文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红楼梦》优秀读后感选登

林黛玉倒拔垂杨柳

浙江省湖州五中 丁嘉元

《红楼梦》应该算是女性群像的鼻祖,从大观园的女孩们的情感到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封建末年的社会情态尽显。初读《红楼梦》时,只看那无声之悲,只叹那宝黛钗的感情,而再读此书,我不禁在想,大观园的女孩们真的只能这么活吗?

女性的生活空间为什么只局限于婚姻这一隅,为什么满腹才华只能在茶余饭后吟诗作对中展现,难道不能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中去施展吗?当然,我是以现代人的角度去畅想了,而身处大观园的女孩们受那个时代的局限无法挣脱命运的桎梏,无法真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路,这是我以为的红楼中的最大悲剧。

随着现代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活跃于各行各业,参与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分工。而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在不断被我们重新思考,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林黛玉式的审美是否可以在新时代有新的改变,林黛玉为什么不能倒拔垂杨柳?

林黛玉那娇弱的,多愁善感的外貌描写传递出那个时代士大夫阶层对女性的审美是楚楚可怜的美,是让人心生怜惜之情的美。而当今社会的女孩们进入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勇于探索家庭身份之外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女性对人生的掌控力明显增强,可以更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欲望与野心,不仅可以成为叱咤风云的职场强者,还能在情感关系中把握话语权和节奏感。

林黛玉,烂漫无邪,不与世俗低头;性天真,心如童,爱坦荡。如果活在现代社会,林黛玉还会是这样一个楚楚可怜的形象吗?也许是,也可以不是,林黛玉可以倒拔垂杨柳。赋予女性力量感是不是可以让我们的审美走出固有思维,让女性形象获得更多可能性。女性价值可不可以从被人定义到我来做主。女性形象不能只停留在职场谋生、情感纠葛中,而应将自身价值向纵深处进一步推进。

再读《红楼梦》,感受着大观园里每个女孩的魅力,希望像她们一样有才华有魅力的女孩们不再局限于家长里短和情感纠葛,而是能赋予她们在社会中的更多可能性。愿所有如此美好的女子都可以徜徉人生,她们的生活可能会有磕磕绊绊;但她们自有风骨,亦能万里乘风;勇毅果敢,自立自强。她们更关注内在的自我成长,有属于自己的舞台,有属于自己的光!

泠泠山间雪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船寮高中 翁凯璐

忆及往昔,初读《红楼》,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嗤宝钗之世故,厌妙玉之孤高,恨惜春之无情,以己度人,妄断是非。

初读原著,出于私心,钟情敏感细腻又有些傲气的林黛玉。再长两三岁却爱上了曾以为永远不会对她逆转看法的人物——薛宝钗。

提及宝钗,有人敬她是休休有容的蘅芜君子,有人羡她是百样玲珑的闺英闱秀,有人赞她是博闻强记的巾帼奇才。然而万物皆为阴阳二气所赋,正同枝叶有阴影一般,人之好恶也有两极。

从前站在黛玉的对立面看待宝钗,将她与影视剧中阻挠男女主的“恶毒女配”归为同类,以狭隘的思想去揣测她的言行,用心机深沉定义她的本质,如今再看,这样的词汇实在残忍且失偏颇。

世外仙姝遥不可及,对于朦胧美好的事物,人们总是抱着最宽容的态度去神化追捧,所以沾染人间烟火气的宝姐姐自然成了众矢之的。

弱龄失怙,兄长无能,唯有慈母相依。出身商贾世家的宝钗,自幼接触形色各异之人,在情礼往来间学会左右逢源,在雨泣云愁中明白冷暖自知。因晓形式强于人,作出表面妥协,妆扮为世人眼中端庄圆融的宝姑娘。

雪洞一般的蘅芜苑,一色玩器全无,就像是现代的极简主义,合乎时下风靡的断舍离理念。这是为了不使祖辈心血付诸东流,她撇开年少所好,舍去小儿情性,协理母亲肩挑持家重任,努力填补家主的空缺。

她也曾是喜爱富丽闲妆的名门千金,也曾是会悄悄背着长辈看杂书的活泼顽童,却没有人守护她的童真。于是在现实的压迫下,过早地成为一个看似体面的大人。

中国有许多长辈规训小辈时喜欢说,“你们是哥哥姐姐,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可是,没有任何人是天生的哥哥姐姐,他们都是人为塑造出来的形象,称谓也不过是人造的无形枷锁。懂事和“应该”是对一个孩子最大的诅咒,缺失童年的成长注定成为毕生竭力弥补的遗憾。

可是即便如此,宝钗却从未自怨自艾,她参透了世界的真相,却依旧选择怀揣善意面对现实:主动替湘云筹办螃蟹宴,寒冬襄助邢岫烟,雨夜谈心赠黛玉燕窝。她努力向上交际,却也愿向下兼容,何尝不是圣人之举。

最开始时,我不喜欢她的钻营与矫饰,这与我从小被周遭所灌输的“真善美”的概念不符,薛宝钗是一个不“真”的人。纵观全书,她的每一步似乎都恰到好处,好像面对一切都游刃有余。直到薛蟠用“金玉良缘”之辞气哭宝钗,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真正看到她的破碎。

代入宝钗视角,旁人如何臆想我、指责我都无所谓,他们毕竟是外人。可是作为至亲,竟也用这样戳心窝的话伤害自己,这才是情绪崩溃的根源。也是由此延伸,我才终于看懂她的无奈与不甘。

她进京参选伴读,却因兄长连累而败。她有独上青云的志气,却终究难以脱离父权社会的设限。笔者欣赏她的才志,感叹她的波澜半世,也惋惜她的生不逢时。

许多人站在上帝视角,义正言辞地批判这个书中人物,可是谁也不知道文字外的薛宝钗究竟是何等人物。至少在书中,我看到的是她一丝一丝地将自己从童真中抽离,看到她在理想与现实的取舍中苦苦挣扎,看到她因诸多顾虑与责任而压抑自己的本性。

我欣赏作者宽容的态度,他笔下的人物是那样生动形象。只是他也不曾料想,前人竭力摒弃的偏见竟会成为今人信奉的教条。

薛宝钗不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始作俑者,不是剑戟森森的奸佞小人,更不是偏狭读者口中所谓的封建卫道者。她是真正觉醒的悟道者,是机敏通透的俗世奇人,是隐而不露的大叛逆者。

古往今来,有无数人最开始时以为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真实美好的,后来遇到许多虚假邪恶的人事,怀疑世界是否真实,由此展开分歧。

一些人无比绝望,竭力与其抗衡,企图脱离浊世。一些人默然相对,选择调和折中,接受真假参半的现实。宝钗显然是后者。如此作为并非同流合污,而是坦然面临生活中的确存在的不堪,敢于挑战未知的黑暗。

如今再观《红楼梦》,心中只余叹伤。叹宝钗生不逢辰,难酬壮志;伤妙玉无奈为尼,独守青灯;怜惜春勘破终局,明哲保身。

百年后的读者应该更加客观地看待书中人物,任何主观臆断都是对原著的亵渎,只有将心比心,才能真正领略满纸荒唐之言、体味作者辛酸之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