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文城》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10-20 07:42:50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文城》读后感
 

《文城》这本书字数不多,间断大概花了八九个小时看完。阅读前对这本书的期望很高,因为广告打着余华先生暌违八年之后创作的新书,因此内心希望像阅读他的其他书籍那样获得一些新的阅读体验或者思考感悟。阅读时对这本书的内容和情节发展感到些许迷茫,有跳脱性太强等几个不够好的方面。阅读后自我怀疑,无法总结自己看了本什么样的书,脑海梳理所思所感似乎尚无所得,没有获得自己期待中的阅读体验或思考感悟,因而稍许失落。

《文城》这本书的情节很简单,围绕发生在南北方村庄的天灾与人祸,描述了阿强,阿美,林祥福,林百家等的人生状态。

这本书有几个地方我觉得处理得不是很好。

其一,通篇不知道以什么为脉络进行发展,有时候写天灾有时候写人祸,描述林祥福场景又夹杂着陈永良的画面,作为一个读者,无法理解和梳理是以人物、城镇、情感还是时间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依据,读起来更像是“花开几朵,天各一方,哪里缺了凑哪里”的感觉。阅读至第65节,林祥福突然草率而悲惨地死于张一斧那帮土匪之手时,脑海里深深感到茫然,就像是围绕《文城》这个主题展开的故事线索断了一样,让我恍惚之间有种在看侦探类书籍的错觉。文章脉络略为杂乱,因此给我的阅读体验不佳。

其二,时间性不够合理造成了我困惑的另一面。文中说到小美离去是二月份的最后一天,而后林祥福拜师学艺,冬去春来,则时间长度约在一年,而文中却说此时小美带着七个月身孕回到林祥福身边,期间丢失了五个月的时间差;此外,小美麦收时节回是7个月身孕,而到了白露(九月7日或8日)却是怀孕九个月。这些时间点很零散也对不上,因此阅读时颇为困惑。

其三,文中多处存在“戛然而止”让人懵圈的情节安排,比如林祥福突然间死亡等,前面文章的描述让我觉得这个人物还不能死,但他却被安排了死亡。林百家的婚事还没着落,小美还没找到,林祥福的情感归属还没确定…似乎还有很多事情没处理,而这一切待办事项却随着林祥福突如其来的死而结束了,所以感到很茫然,有无端结束之感。题外话,想起毛姆先生很擅长处理这种戛然而止,他在文中铺设的伏笔方法精妙而且不易让读者察觉,因而文末揭幕后会以简短收尾的“戛然而止”给予读者反差感,他的《一打》等短篇小说均有这种给读者“原来如此”的阅读感,而《文城》里的这种反转更多是让我“哈”出声的疑惑感。

其四,有些内容看起来并没有那么重要。文中提及军官入驻溪镇并且向林百家示好等,没有什么所谓的伏笔,就只是单纯成为文中独立的一部分,和后文毫无关联,所以很是疑惑那段文字存在的原因。像文中前后出现的木工行等大锯匠描述,像开头结尾出现的不同马蹄声代表什么的含义,在我看来,这些重复描述的内容并没有那么重要。徐硬木教导林祥福是因为林祥福需要学习硬木的知识,而林祥福拿这段话宽慰陈永亮会觉得很奇怪;林祥福知道马儿直走、转弯、加速时,马夫会有不同的吆喝声,而这跟阿强听到这些不同的马夫吆喝声没有重要或直接关联,甚至也呼应不了,存有疑惑,尚未想明白。

这本书的如下几点是我觉得处理的比较好的地方。

其一,因果关系处理得不错。顾同年他幼时的顽劣撒泼和贪图酒色导致后面被酒色所害而被自己卖去澳洲做了奴隶。土匪“和尚”心存善念救了陈耀武,后来这个土匪加入抗匪行列而对战恶匪张一斧并光荣牺牲,陈耀武接了“和尚”的母亲并照顾她的余生,以恩还恩。纪小美幼时的贫穷导致她对美丽富裕的向往以及在沈母前的自卑…这些剧情铺设得很好,有因有果,揭示了每个人未来的生活都是现下选择的结果。

其二,人性之善刻画的很细腻。我深刻认为现实世界没有极恶之人也没有极善之人,因为在这个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对立的,会存有不同立场,判断是非美丑善恶故而无法立足于同一标准。《文城》这本书里的林祥福和陈永良都是属于极善之人,他们就跟土地一样淳朴厚实,知恩懂得图报,林祥福为了感谢陈永良在凛冬大雪天的收留之恩而带陈永良一起谋生创业并在陈耀武对林百家做出非礼之举时让陈永良搬迁到不远的万亩荡的齐家村而不是让他离得越远越好,还说土匪和战乱当头不要乱跑,万一有事可以相互关照;而陈永良为了感谢顾益民的收留之恩,冒着灭家之灾从土匪手里救出了顾益民。林祥福和陈永亮他们两个惺惺相惜,拥有世间难得的同甘共苦之情谊。此外,田家五兄弟也是极尽情谊至真至诚之人,田大两年后收到远出的林祥福的书信后不远千里跑去见他们少爷那一幕至今让我印象深刻而且颇为感动,我可以想象一个年迈的管家,心中怀揣着唯一一个想要见少爷一面以确认他是否安好的简单念头,在白雪皑皑的冬天跋山涉水一千多公里,走烂了四双草鞋还留着一双新的只因需要端庄地见他的少爷,田大他想见而且坚信一定能见到他们少爷,为这种稀有的赤诚的主仆之情而感动。后来,他又接到了少爷的来信,只是,重病的他这次没能坚持到最后而是半路跟他的少爷一起离开了这个世界,带着他的那份忠诚消逝在白雪皑皑中。

其三,人性之恶描绘得很淋漓尽致很可恨。纪小美,作为一个女性,不问沈家人的意见就私自拿钱接济自己的弟弟,和同样偷盗家中银元的丈夫沈祖强游手好闲在上海花光积蓄,不揭穿和丈夫是兄妹的谎言并且参与了骗局,和林祥福结婚并且骗吃骗喝而后偷盗林祥福祖上开始积攒下来的大半金条,生下女儿之后遗弃并且回到原丈夫的身边。虽然她最后带着恐惧和忏悔的心态冻死在冰天雪地里,但她所犯下的贪逸、偷盗、重婚、不孝等罪过实在让人觉得太可恨,当然,同样可恨的还有她的丈夫沈祖强,他的不思进取、好逸恶劳、偷盗撒谎、不敬不孝等,均为人性之恶。和这对夫妻的恶不同,书中存在另一种的恶,那便是土匪的蔑视生命的恶。依仗武力,蛮横抢夺劫掠,冷酷杀害村民、无情烧毁村庄、残忍施暴女性、变态烹饪人肉、残酷施加酷刑割取人体器官等令人发指的行为让人觉得已经用可恨这个词都无法表达愤怒的程度。极致的善和极致的恶交织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感,阅读时可以深切感受到土匪的可憎。

其四,有些场景很有感染力。田大和林祥福他们主仆见面的场景、独耳士兵和土匪决战的场景、林祥福只身赴场赎顾益民的场景等都刻画的很细腻,他们是广阔天地里的小人物,但因为他们无畏生死做出的伟大的选择而有了大英雄的光芒。

通过这篇文章,有思考几个问题。

其一,阅读时发现余华是余华而又非余华。《文城》这本书,文章的前后其实存有鲜明的笔风转变。在土匪和军官入住溪镇的情节之前,我一直以为余华先生在八年期间孕育了慈祥温和之态,因为文风细腻,淡雅写景比重增多,同为冬日而不觉其凛冽,有在以往其他文章中不太相同的柔和之感。在土匪和军官入住溪镇的情节之后,文风又顿呈戾气之态,极致的野蛮、粗暴、蛮横、冷酷、嗜血,在冬日情节的衬托下让人觉得心寒而栗,是在以往其他文章中相似的血腥感。但不论如何,在极恶之下,书中的人们守住了那份善,而这也是余华先生的善。八年前和八年后的余华先生的作品,唯一不变的,是余华先生笔下的主人公始终心存坚毅,许三观也好,林祥福也罢,历经生活的磨难但依然朝着目标跋涉前行。

其二,文中村民的一些做法总让我觉得幼稚和瞠目。盆大的冰雹降落在村庄砸死了人和牲畜是不可抗的天灾,那么对战乱溃败的北洋军不战而降属于什么行为?起初对野蛮横行的土匪席卷溪镇而毫无应对之法和还手之力属于什么行为?明知是匪窝还是只身前往并且为此牺牲的林祥福是否属于大仁大义行为?寥寥无几的独耳士兵反抗一大帮土匪这种以石击卵是否属于舍生取义行为?张一斧眼睛被和尚刺瞎后去了算命而被陈永良诛杀是否属于愚昧行为?张一斧那帮土匪和齐家村或溪镇,戾气和愚昧,野蛮和无知,残忍和懦弱相互交替,并没有形成反差,反而让人觉得很压抑,像是生活总也看不到希望,天灾、人祸总是如影随形。其实这些部分让我觉得颇为压抑来着,但转念又不禁思考自己是否带着上帝视角在看待这些场景。身处那个时代,那个村庄,或许他们连温饱都成问题,所以根本没力气去管其他事情。

其三,一开始不知道《文城》何意,但现在不禁觉得《文城》作为书名很合适。对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来说,今天可能会被突然降落的盆大的冰雹给砸死,明天可能会被突然光临的土匪给砍死,温饱、生死都无法掌控在自己手中的年代,明天就像是个未知数一样,所以,作为沈祖强和纪小美谎言一部分的《文城》也就没有那么重要的含义了,总归是一场空,一个谎言,叫文城也好,叫溪镇也罢,总而言之都是活着并且努力按照自己的选择活着就是——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写到这儿,突然明白了林祥福为什么要只身前往匪窝去赎回顾益民,因为顾益民是他们的精神领袖,所以顾益民更重要。今人看古人总是怪异,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看我们也会觉得怪异吧,身处现在的时代洪流中,我能做的是不断学习,问心无愧,如此足矣。

读后感至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