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夜晚的潜水艇》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2-08 09:15:08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夜晚的潜水艇》读后感


|简介 |

辅助粘贴了一段:

仿佛鸟栖树,鱼潜渊,一切稳妥又安宁,夜晚这才真正地降临。《夜晚的潜水艇》 是陈春成的首部小说集。九个故事,游走于旧山河与未知宇宙间,以瑰奇飘扬的想象、温厚清幽的笔法,在现实与幻境间辟开秘密的通道:海底漫游的少年、深山遗落的古碑、弥散入万物的字句、云彩修剪站、铸剑与酿酒、铁幕下的萨克斯、蓝鲸内的演奏厅…… 关于藏匿与寻找、追捕与逃遁,种种无常中的一点确凿,烈日与深渊间的一小片清凉。

| 恰到好处的描写 |

怒赞的一本书,把情、景、境描写的尤为准确,读起来真的太舒服了,在文字中感受到观影的快感:画面与色彩如影随行,分镜远景特写自然而生,情节与描写形成的电影感深埋于脑海里,一点不矫揉造作,也没有生硬的手法堆砌,就是恰到好处,让人惊叹。

对美好事物的描写感到困难无力的,果然只有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当时读到下面这句话的时候,也回想起坐缆车的经历,眼前是淡粉的天空,寂静的高楼,两侧山林树枝错落,像是一张静态的照片。


"坐进车厢后,面无表情的管理员在外头重重关了门,缆车便滑进云烟里。是那种老式的缆车,很慢。两排车厢背道而驰,成一循环。朝窗外张望,其他车厢在云中时隐时现,像群山之上的一串念珠,被无形的手缓缓拨动着。"


从读到“滑进云烟”开始,我就感觉不仅是书中的画面出现了,我自己的记忆也活跃起来了,看到最后那个比喻,“像群山之上的一串念珠,被无形的手缓缓拨动着。”真的,这能不服吗,我甚至觉得我记忆中的天空中出现了一尊淡淡的佛像。

之所以最开始那么强烈的称赞这本书,就是因为其中有太多这样既具画面感又精准的形容了,这真的是我目前超级无敌羡慕的能力,我的水平就只能是惊叹后批注一句:为什么写缆车都能写得这么好啊。还有好多这样的句子,就像挠中了我的痒痒窝一样,读起来真的好爽,而且是有色彩感的。


◆ 竹峰寺——钥匙和碑的故事
>> 我想象在黄昏和黑夜的边界,有一条极窄的缝隙,另一个世界的阴风从那里刮过来。坐了几个黄昏,我似乎有点明白了。有一种消沉的力量,一种广大的消沉,在黄昏时来。在那个时刻,事物的意义在飘散。在一点一点黑下来的天空中,什么都显得无关紧要。
◆ 传彩笔
>> 饕餮过诸神的盛宴,从此人间脍炙都索然无味。我不再写作了。当时那种通灵般的笔力荡然无存,眼界却似乎并未降低。我知道现在敲下的每一个字都粗砺不堪,这种折磨细小而绵长,像鞋中永远倒不出的沙粒。
◆ 李茵的湖
>> 柏树是墨绿色的墙,枝叶间有风,蔼蔼地摇漾。上方的一块天是柔和的灰色,阴云平稳地挪移。远处的鸟声很轻,叫得也缓慢,像在现实中叫,而我在梦中听见。
◆ 音乐家
>> 两人渐渐出了城,步入一片野地。这时霞光未泯,深红色的天空显得哀艳。草树,岩石,泥沼,泥沼中的汩汩流水,远处几座零落的房屋,被他们惊起的一群鸫鸟,还有鸫鸟的聒噪声,白天时迥然有别的万物,此刻都被黑暗熔铸成同一件事物了,巨大而阴森,消泯了各自的边界。


|想象力|

除此之外,丰富的想象力也是绝对忽视不了的,夜晚在潜水艇中探险的小孩、一只能写出盛世佳文的笔、掩藏多年的石碑、具有通感能力的音乐家、将所有云朵都裁剪为椭圆形的工作......读着的时候不会觉得有多奇怪,自然就被带到那个小小的世界里。

每一篇都有奇思妙想,潜水艇的意向很耐人寻味,在深蓝色中间更深的蓝,代表着想象力的无尽延伸,和云朵打交道的工作感觉就很梦幻(虽然书中不是这样),有些脑洞莫名还戳中了我的笑点,比如沉睡了3000年突然醒来被当做国宝,和乌龟打扑克赢得了几百年的寿命,啃着竹子的熊猫张口说道“这妹妹我好像在哪里见过”。

红楼梦弥撒在后续中作者写有这篇小说里的一些构思,看了之后更加感受到一些细节安排的精妙,例如小说分十二个小节呼应着红楼梦中对十二(十二钗、十二鬟等等)的执念,用弥撒(天主教最崇高的仪式)二字视以对红楼梦的致敬,而词意(解散,离开)又与内容中的红楼梦消逝相呼应......

相信每一篇文章都藏有陈春生独特的想法与想要寄托的情感,飘向远方的潜水艇、令人痴狂的传彩笔、藏在青苔间的钥匙、匿作桥墩的石碑,一个个意向埋在脑海里,一个个画面通过文字得以浮现,用带有一丝玄幻色彩的文字创造出了现实中能够想象的故事。

|音乐家|

最喜欢的一篇是《音乐家》,结局中古廖夫在幻想中演奏梦之曲,在深海里、花苞中、月球背面、水晶球中切换场景演奏,躲避那些“反对者”的追踪,当他意识到自己在童时最喜欢的玩具——水晶球中时,书中是这么写的:


乐声中,古廖夫望向落雪的夜空,纷繁的雪屑之间,夜幕深处,隐约浮现出一张孩子的面庞,有着银河一般淡淡的轮廓,正出神地凝望着冷杉树下的乐队。古廖夫认出那是儿时的自己。


想象本身就很独特了,在某些时刻添加的童真又显得作品是有温度的,是可爱的精致。喜欢这篇作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将对永恒的追求,化为了永恒本身。

主人公对于音乐追求的过程像平行时空一样,呈现出两种状态,一方在四处提防、在忧虑在克制,另一方在永续乐章、在歌唱、在畅想。现实与想象不断折磨肉身,消寂几十年后,最终又因单簧管的吹起而开始交织,与灵魂重逢,筹办最后的演奏,乐章由宽广沉静变为典雅欢欣,继而节制宏大,以摇篮曲风格作结,当最后的旋律结束,他也消散而去:


公寓的小床上,古廖夫的身体蜷曲着。他感到灵魂中激起一圈圈波纹,应和着乐声,旋动成涡流,不知要往哪倾泻;每个细胞都盛满了虚幻的音乐,体内仿佛有众鸟啁鸣,纷纷鼓动着光的羽翼,像要四散飞去了…


|心流|

其实每一篇中都有类似的人物,对于某一领域近乎极致、永恒的追求,读完整本书后会想到心流二字,看似虚无缥缈,但每一个人物都在掌控当下自己的事,肉体显得遥远,可精神却足够贴近灵魂。

总之就是非常推荐!真的值得五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