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我的阿勒泰》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2-26 08:36:17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我的阿勒泰》读书笔记

《我的阿勒泰》,李娟作品。

李娟,籍贯四川乐至县,1979年出生于新疆奎屯(与我是不折不扣的同龄人),高中辍学(我就是被学历给拖累了,哈哈哈)。李娟曾经长期居住在新疆阿泰勒地区,与母亲、外婆等一起,以开小卖部、做裁缝等为生,跟随放牧的哈萨克人流转在广袤的北疆阿尔泰山区。李娟曾获“鲁迅文学奖”、“上海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天山文艺奖”等。

本书是作者散文合集。分为阿勒泰记忆、阿勒泰角落和九篇雪三辑,记录了作者在北疆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滴,就是卖小百货、做裁缝、到森林里捡木耳等等。作者笔下细节真实,北疆的生活粗糙而艰难,读起来却丝毫感觉不到悲伤,而是清新明快、活泼纯粹、自然鲜活,让人感到新奇有趣,充满着人情味。

李娟现居海南与乌鲁木齐,据她自述患有严重的腰病,海南可养病。

李娟是当代最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她文字的好处,我就不赘述了,总之,一定要读。

我讲两个书中提到的两件事情引发的浅薄的商业联想(都不敢叫思考)。

滴水泉的小饭馆

在《通往滴水泉的路》一文中,作者讲了滴水泉边小饭馆的故事。

在很小很小的时候,还没有现在的国道216和217线,从富蕴县到乌鲁木齐,也没有开通班车。要到乌鲁木齐的话,只能搭乘拉矿石或木材的卡车,沿东北面的群山一带远远绕过戈壁滩,一路上得颠簸好几天。被称为“东线”的这条漫长道路,只能在夏天通畅。到了冬天,大雪封路,去乌鲁木齐只有走通往滴水泉的那条路。

司机们路过滴水泉,无疑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无论当时天色早晚,都会停下来歇一宿。打水洗漱,生火烧茶泡干粮。等过了滴水泉,剩下的路程又将是几天几夜无边无际的荒凉。

后来,有一对夫妻从内地来到新疆,辗转来到滴水泉,在泉边扎起了帐篷,开了一家简陋的小饭馆。果蔬、米面和粮油全都由过往的司机捎送。这样一个小店对于司机们来说,简直如天堂一般。

再后来,那个女人跟一个年轻的司机走了。那个男人也没有等待,不久后也走了。不知又过了多长时间,又发生了怎样的周折,那个女人和那个司机再次出现在了滴水泉。饭馆重新开张,新的小饭馆,还提供住宿的地方,虽然只是地窝子里的一面大通铺。

再后来,从乌鲁木齐到富蕴县的班车也开通了,每星期对发一趟。他们的生意极好,滴水泉从未曾如此热闹过。于是两人决定把店面扩大。他们把泉水下的水坑挖成深深的池子,又挖了引水渠一直通向店门口。泉水很细弱,他们用了一个夏天的时间耐心地等待水池一次次蓄满,用这水和泥巴打土坯。晾干后,土墙很快砌了起来。他们又赶着马车,从几百公里以外拉来木头架檩子搭椽子。在屋顶铺上干草和厚厚的房泥。

就这样累死累活干了一整个夏天,房子渐渐起来了,新的饭桌打制好了,也添了两个屋子的新床。他们坐下来等待冬天,等待大雪,等待第一辆车辆在门口鸣笛刹车,等待门帘突然被猛地掀开,等待人间的喧哗再一次点燃滴水泉。但是,他们一直等到现在。

就在他们盖好房子的第二年,新公路在戈壁另一端建成通车了。通往滴水泉的路,被抛弃了。


新的道路如锋利的刀口,笔直地切割在戈壁腹心。走这条路,一两天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一切都在上面飞速地经过,不作稍刻的停留。世界的重心沿无可名状也无可厚非的轴心平滑微妙地转移到另一面的深渊。

这是一个很残忍的故事,夫妻二人在滴水泉独一份的饭馆、小旅馆生意本来热火朝天的。然后在生意淡季,两人累死累活盖了新房子,打制了新饭桌,添了两个屋子的新床,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却发现新公路在戈壁另一端建成通车了。通往滴水泉的路,被抛弃了。结果竟是前期投入了那么多人力物力,后面半点生意没得做,全打水漂了。
本来两人稳坐钓鱼台,从来没有竞争对手,顺风顺水地做着小生意,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时候,新路修好了,这条路被抛弃了,生意也就没了。这就是传说中的“护城河还在,城没了”,像是双减政策之后的教育培训行业。

帐篷旁的马桩子

在《马桩子》一文中,作者讲了自家小卖部的故事。


才搬到深山夏牧场沙依横布拉克时,生意极惨淡。那一年,七年一度的阿肯弹唱会设在了库委沟那边,人就全都往那边跑了。于是我们这片夏牧场上的毡房少了两百多个,原先珍珠一般撒遍山野,如今空寂得让人看了心寒。

一起做生意的伙伴一家一家地搬走了。不久后,这片草甸上只剩下我们家和另外两三个帐篷,寂寞地面对着更寂寞的山谷。

我们实在没有能力搬家,我们雇不起车。没办法,生意太惨淡了,我们连搬家的钱都没赚出来呢,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走。

当最后一位关系密切的老乡也开始装车时,我们的衣服又一次被风吹走并弄脏了。我妈气极,拿着斧头在柴火堆里噼里啪啦砍了一阵,整出两根碗口粗、两米长的木头来,然后在沼泽上立了两根桩子,牵上铁丝,做成了一个正儿八经的晾衣架。

结果,不知是心诚还是怎么回事,架子一立起来,生意马上好得不得了。

细察究竟,居然是晾衣架的功劳——不过现在不能称之为晾衣架了,因为当地方圆百里的老乡都拿它当马桩子拴马呢。

以前,他们骑着马来到这儿,绕着这片帐篷区走半天,终于在河那边才找到桩子系了马,然后顺便在河那边买东西。等慢慢转到我们这边来时,要买的东西都差不多置齐了,顶多探头进来瞅一眼便走了。

现在他们来了,在我家门口系上马就径直走进帐篷。照着家人开出的清单三下五除二买齐了东西,打好包寄放到我们这儿,再到另外的地方慢慢转。临走牵马时再顺便进来看一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忘买的或临时想到要买的东西。

再加上这一片的生意人走得没几家了,也没了竞争,所以嘛——我妈一高兴,跑出去一口气又在门口立了一大堆桩子。

我们弯腰走出帐篷,门口一大群马,连柴火堆上系的也是,简直让人没办法走过去。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流量商业故事。本来没啥消费者了,生意惨淡,后来在门口立了架子,老乡都拿它当马桩子拴马,他们系上马就径直走进帐篷,照着清单三下五除二买齐了东西,小卖部的生意就好起来了。

都说“流量是商业的入口”,现在都“言必称流量”。流量是决定互联网公司商业成败的要素之一,还是有道理的。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