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望眼镜来观察自己的心灵。看似乱糟糟的一团,他却说看到的是一个美丽的宇宙:他给意识增添上的是宇宙内的不为人知的宇宙。” 这段话是对荣格的经典概括,荣格身上有着与众不同的禀赋和气质,他个性独特,有着质疑一切的想法,同时,他又敢于行动,勇敢地追逐着真理。我读了《荣格自传》这本书,对他的看法更进了一个层次,我对他更加地敬佩。小的方面,他熟悉中国的《易经》,懂得中国很多关于那方面的传统文化,而那些恰是我感兴趣的;另一方面,是他对事物的独特思考吸引了我。
第一部分:潜意识的萌芽
一、自身的人格分裂
在这本书中,荣格主要讲述了他的童年、学生时代以及他与弗洛伊德的过往。荣格的童年是丰富多彩的,那段回忆里有耶稣、女人、木头小人,木头小人最终引导着他产生“潜意识”的萌芽。中学时代的荣格是艰难的,他所受的痛苦和委屈我能深刻地体会到,因为我也经历过。中学时候的他,开始讨厌学校、厌恶学习,尤其是数学,我初中时,数学不好,人际关系也有些问题,荣格面对这些情况,做出的反应是装病,以致于大家都认为他没救了,当再次看到父母的失望时,荣格开始想到“我必须要用功了”后来明白了自己原来是得了神经病,他认为自己出现了人格分裂,其中一个是乖巧的,是父母的孩子,而另一个则是个大人,实际是个老人,愿意接受纯净的事物,不喜欢相信人世,喜欢安宁与孤独。这人格直到大学才得以显现。
二、对母亲的质疑
荣格还提到了他的母亲,他是这么描述的“我确信她拥有两种人格,其一是不抱恶意并富有人性,其一是神秘诡谲。”母亲在他心里是绝对权威的,他不敢违抗,也很信任母亲,与母亲的关系既是“阶级”性,又是亲密,直到一件事的发生,他对母亲的绝对信任才转变为相对信任,那是母亲说了关于父亲的事,他差点造成灾难,之后他对母亲的话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件事也阻碍了他把内心深处的秘密告诉母亲。我对我母亲的态度也是发生类似的转变,不同的是,开始我总是不相信母亲,认为她说的都是错的,可事实证明,我所见证的都是表面的,短期的,可母亲的却是能预见未来,她所说的到最后都得到了验证,经过很多次的验证之后,我终于绝对地相信她了,就如子民臣服于皇上,但后来我发现,母亲也是有缺点的,她总爱犹豫不决,做事有时并不可靠,因为她的知识有限,能力也有限,她对那些新鲜的事物不太了解,以致于做出错误的决断,我发现这个“秘密”之后,对母亲的话也是一分为二看待,我也是遗传了母亲的犹豫不决,因此,有时得“问计于人”。同样的,我对一切妖魔鬼怪都是不信任的,佛主、上帝,也不能令我信服,后来经历了很多事,发现只有相信佛主、上帝的实在才不致于自己如此失望,至少不会太过于无助,这也是文化的传承,我也摆脱不了这几千年的思维模式。相比之下,荣格的父亲则是对圣教绝对忠诚,他相信只有上帝才是实在的。
三、来自老师的标签
荣格在开始努力后并没有摆脱掉“差生”的帽子,老师、同学总是不信任他,就连父母也不信自己,他们认为荣格很相对显得笨和浅薄,他用尽自己第一人格的力量去证明着自己,可是得到的却是毁灭性的打击,后来发生的事让荣格欲哭无泪,他本该得一百分的文章却被令他老师打上了抄袭的烙印,难道写得好一定是抄的吗?老师并没有什么证据。
荣格被认为是道德不及格者,这样的事不只一次,同学们对他的孤立和污蔑没有间断,老师这次以《诗学》里优美的句子来诋毁荣格的努力,优秀的诗歌是把创造的辛苦加以掩盖的诗歌,多美的句子啊,却是因为说荣格抄袭而使用。荣格的小宇宙从没有人能了解,宇宙外对一个人发表看法能是精准的吗?当然,后来荣格的成功说明了一切。我想以后能对对于那些诋毁我的人评价:“甚至连提及他们,也会令勇者沮丧”。
四、大学人格的独立
终于,荣格熬到了大学,换了新的环境,他任由着求知欲在自己身体里燃烧,对于职业,他就是“一切均可,但不要落于人后”的态度,他两个人格的分离更加显现出来了,在第一人格眼里,自己落落寡合、天分中等却又心比天高的年轻人,其本质深处是个隐士和蒙昧主义者,另一方面,第二人格把第一人格看做是一种困难的和吃力不讨好的道德任务,第二人格是根本没有什么明确的性格的;他是一种永存的生命,出生了、在活着的、死了,集一切于一体,一种无所包的生活幻觉。在梦到保护意识那盏灯之后,“我”偏向了第一人格,“我”和第二人格产生了分裂,后来第二人格便成了独立人格。在荣格就读大学期间,他父亲去世了,之后家里的生计就成了问题,在叔父的资助下他得以顺利毕业,这段贫困的日子让他终生难忘,也正是 经历了这些让一个人更加懂得珍惜价钱便宜的东西。
荣格的大学生活仍是美妙的,因为他结交了许多能和他谈天论地的朋友,《浮士德》伴随着他的成长,他研究着宗教,研究着一切能让他思考的事物。家中老家具的鬼魅事件让母亲的第二人格频繁显现,这些事和听说的年轻姑娘的事让荣格在心理学方面又有了新的发现,这些在他后来的“论所谓神秘现象的心理学和病理学”都有详细记载的分析。荣格也提到了他那“陌生”的、令他尊敬的妹妹,他妹妹是个清秀而病恹恹的老姑娘,终生未嫁,她个性非凡,做事很注重细节,可不幸的是,她在经受据称没有什么妨害的的手术后死于手术台上。
五、与弗洛伊德相识相知
荣格对精神病学产生着极大的兴趣,这时便是他和弗洛伊德最亲密的日子,荣格独立对病人进行治疗后,治疗两位老妇人的经历让他有了不同的感受,影响了他之后治疗方式的转变,第一个是得了抑郁症的妇人,他用潜意识和梦境治好了她,这让他对弗洛伊德更加信赖,他主讲催眠术,可第二位妇人却动摇了他对催眠术的“崇拜”,他的心理疗法也始于那位让他取其有神经病的儿子的地位而代之的母亲。大量的治疗案例使他在治疗方面开辟出种种新途径。“我一生中所进行过的最美好和最有意义的谈话,都是与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所作的”,荣格对他与病人的谈话是这么评价的。弗洛伊德是荣格所遇见的第一个确实重要的人,他们的友谊是极其的好,荣格在慕尼黑大会上还维护了弗洛伊德,可是弗洛伊德的性欲理论成了插进他们友谊的心脏的东西,荣格对那充满了犹豫和怀疑,荣格认为弗洛伊德是个伟人,可又是一个被其恶魔摆布的人,固执、片面地把性当成重点。
最终荣格以三点理由放弃了成为弗洛伊德的继承人,“一我对当某个党派的领袖毫无兴趣,也不想使我的思想背上这个包袱,这也不合我的天性;二我不想牺牲我的思想的独立性;三这样的荣耀是很不为我所欢迎的,因为这只会使我偏离我的真正目的。”荣格的行动正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表现,他们的关系已经是出于危险边缘,为了迎合弗洛伊德的理论,荣格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撒谎,然而荣格心理想的是潜意识,梦是对潜意识的阐述,他还发现了集体潜意识,最终在内心真实想法的驱使下,荣格还是选择了离开弗洛伊德,可还是失去了弗洛伊德的友谊,连同那些朋友和熟人,都与他断了关系,他们根本不懂荣格的宇宙。之后一段时间荣格感到无所适从,不过还是在内心意识的呼唤下正视潜意识,开始了自己在心理学界离开弗洛伊德之后的第一次试验,最终获得了成功。
走到这里,荣格的前半生已经结束了,后来的就是一路对潜意识的深度研究。
结语
对比着荣格的“不幸”,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经历,回想小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饭锅,甚至村里的电也因为年久时常断电,我们的见识也非常少,没有课外书,知道青年文摘那都是到县里之后的事了,我们经常是晚上点着蜡烛写字,上六年级了,零花钱仍是一星期五毛钱,因为我不想要更多,作业簿、笔记本都是靠着期中末获奖拿到的,吃的也很简单,就是自家蔬菜,有时没有菜,有的家庭那就是白饭上放一勺糖,或者一颗红糖,那时读到了毛泽东的“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就想着我也要出山,我把想法告诉妈妈后,妈妈吓了一跳,她说即使不成功也要回来,回到爸妈的身边。我每次说到这件事都会满含热泪。虽说贫困是幸福最大的天敌,但也挡不住情谊的蔓延。
荣格的一生有被冤枉、被孤立,也有快乐,然而这些从未使他停止思考。他的小宇宙从建立到完善都让他付出了心血。我也从他的经历明白了很多事,总之,只要认为是对的就要坚持自己的看法,永远不要放弃思考,放弃自我,正确处理内心人格的争斗,终有成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