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天物虚》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3-21 10:46:10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天物虚》读后感
 

这是一篇印象深刻的小说,在《小说月报》中读过的小说中是为数不多可称之为上乘之作的文章。好物,读着就会感觉到分量,读完后那份力量也会震撼心灵,过后不断回味,回向。

也可以说,读完这篇小说后,决定写读书笔记。这是好物,不想读过一次就完事,想把这份震撼和感动,分享出去。但是没有第一个写,要留到准备好了再写。另一个巧合是,作者也是83年的人,跟我同岁,兰州人,离内蒙近,从她身上感觉到了同龄人的近距离,自然成为参照,从而看到了差距。文中看到她的热爱,把文字玩到炉火纯青,超越了文字,达到艺术的高度。文字里有一个世界,有一种美,这是很高的境界。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没有生活气,反而有了仙气,用文字勾勒出了不存在,但切实存在的世界。这是很难写的小说,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也要有对要写的世界了解过硬。写这篇文章,她是下了功夫的,所以才出来细活。

《天物虚》,刚看题目不知道讲了什么,但是看完浩浩荡荡的文字,回头看的时候,《天物虚》这个名字,太妙了。恰巧前阵子才听到,中国古书中接近黑洞的描述或名字是“物虚”,比起干巴巴的没有想象力的“黑洞”这个词,“物虚”又有意境,又有深意,蕴含古人的哲思。“虚”,一般理解是废墟,但古代有“归处”的意思。从这里也看到,我们对“虚”的理解变得多么浅薄,变成没用的东西,却没想,这是物的归处。

这篇文章,就是讲过去与现代的交织,其实也在讲遥远的过去的表层站立的短暂的现代,包括一生。这一生脱离不了过去,甚至靠过去滋养,找到做人的方向。

文中讲了“我”,年轻人,现代年轻人,技校毕业后工作两年就失业,成了无业游民,没有正式工作,没有结婚,一晃到了四十岁出头,成为了“活脱脱的一个邋遢的中年男人”。我曾经也是有梦想——比如作家,植物学家,有段时间看到天狼星,想成为天文学家——但这些已经跟“我”无关。我跟父亲关系不好,对让我毕业后考技校,而不是继续读大学,对父亲有怨恨。父亲也是无业游民,但他一般不在家,以做生意的名义,只有过年回家,一过正月十五就回去了。

有一年父亲回来时手里把玩这一块玉璧,平时不看书的父亲,甚至开始看关于玉的书。我对父亲的玉和做法,不以为然,父亲几次试图跟他谈起关于玉的花纹、色泽等,但我表示毫无兴趣。正月十五过完父亲也没有离开,那天晚上父亲说要把玉给我,说“这是给你的,我把它养好了”。他无感地接过玉,转身进屋时,父亲背后说了句,“抽空回趟老家吧,回去看看。”第二天,父亲仍坐在桌子前,身体发僵,已经死了。半年后我带着父亲的骨灰,回了老家。

这是父亲的老家,我第一次去。这是晋西北的叫磁窑的地方,有四千年的历史。现在没有人住,早已废弃。曾经是制瓷器和陶器的地方,村里的墙都是用陶器垒起来的。地上也到处都是瓷器碎片,有人在地上捡拾碎片卖古董。我在村里找到了一个有人住过痕迹的地方,看到地上的红塔山的烟头,知道了这是父亲住过的地方。原来父亲外出,都是来到村里,在村里捡拾碎片靠卖古董挣钱。

我一路向西,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埋葬父亲的骨灰。这么一走,越走越深,走进了历史的河流。这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仿佛回到了古代,到处有寺庙、石碑、塔林等,有人一代一代活过的痕迹,但见不到活人。走了很远见到了一个放羊的人,让我再往西走,最后来到了一个墓地群,环境优雅,古柏参天,安葬了父亲。走了一天,埋葬完父亲,天也发黑,在又饿又冷,又不识路的情况下,我顺着河流往外走的途中,看到山里的小山村,有十来户,只有一户窗户发着昏暗的光亮。

给我开门的是,一个瘦弱的老头,姓元,家里就他一个人。屋里到处是陶罐,连炕上都是。老元给我食物后,在炕上腾出一个空地让我睡,自己则在柜子里睡,说好多年都在柜子里睡,已经习惯了。第二天,老元让我留在这里,记录他的口述,并整理他关于文物的笔记,编纂成书,我一口答应了。于是长达半年跟老元一起生活,老元给我打开“文物”世界,我也会被“文物”滋养。

老元家里的都是“贵重”的古董,他把玩它们、使用它们,但从来不卖它们。“我讨厌你们见到文物就想它值不值钱,文物的身上留着古人的余温,文物上面的每一道花纹都是古人们的感情和寄托”。“每一个文物里其实都住着一个它们原先主人的魂魄”,“真正有道行的人才能摸透文物的性格,爱护它,尊重它,还能留得住它。不过,留也只是暂时的,这些东西终究都不是自己的,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所以它们在的时候,就好生养着它们,它们只能是陪你一段时间,然后跟着主人去了地下,过几百年几千年,也会被人再挖出来”。

老元所住的这一带土地肥沃,古迹遍地,最古老的村有五千年的历史。“这一带重叠了很多文化层,早在四五千年前、两三年前的文物古迹都在地下层层叠叠,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留下了各个时代的痕迹”。“人最后能留下来的就只是石碑上的几个字,可是这地底下埋葬了很多东西,一层一层,人活几十年,能看到的只是最上面的那一层皮,就那一点点。”“从有了文物的概念,当地百姓纷纷倒卖文物,很多文物遭到破坏。”“我年轻时候收购过文物,可我从没有卖过一件文物,它们是通灵之物,不是用来买卖的。”

老元七十年生活在这里,详细记录了几十年里去过的村庄,考证的石碑,发现的文物古迹,还记录了每个村的地质结构,绘制地图,详尽记录山脉、河流、村名、寺庙、古墓等。“从我喜欢上文物后,每研究透一件文物,我都能感觉出来,那文物的魂魄去了我身上,我开始和他们不一样。其实不是我研究文物,是没有文物就没有我。”“从我喜欢上文物之后,我就有了使命感,觉得它们都在那里等着我,都需要我的照顾。”“我们开始工作吧,不要让这段历史就这么淹没在水下,有些事情不是给别人看的,是做给自己的,自己就会看得起自己。”

一起写书之余,老元也带着我游历村庄。有一次去到一个村里,不像其他村那样荒废,十分气派。一个老人认出老元,应邀他去家里做客,从墙上挂的照片看到他们的儿女在北京或法国生活,连看门的狗都“保持着仪表”。“三十年前我第一次来这个村子的时候,是山上最穷的地方。我当时眼看这个村子就快不行了,便告诉他们一个秘密,他们是鲜卑贵族的后裔。”“等几十年之后我又来这里一趟,结果把我吓一跳。这个村上大学的最多,也有几个出国留学,也出了几个企业家。”“他们是不是真的是鲜卑贵族的后裔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信了……一个人的出身其实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愿意把自己看成什么。”

老元有一次带我去鬼市,是晚上才有的古董集市,那里看到了父亲给我的玉璧类似的玉璧,后跟老元的对话中才发觉,这些物品大多是盗墓而来,即父亲给他的玉璧是别人墓地里的东西,在“地底下待过上千年”。我再回到父亲的坟前,挖了很深的洞,把那块玉璧埋入其中。“他的坟墓瞬时看起来光彩照人、卓尔不群。”“自从把那块玉璧‘还给’父亲之后,我周身便有了一种奇怪的轻盈感,好像从身上忽然卸去了很多重物,又像是亲手为自己揭去了一道命运的符咒”。

通过跟老元的相处,我不断找回自己,跟过去和解,跟父亲释怀,“我发现我已经不再考虑编这本书对我到底有什么用,一种更大更神秘的力量推动着我。”父亲生命最后说的“抽空回趟老家吧,回去看看”,其实是告诉我,回到老家,遍地有文物可寻,可以做买卖古董,是一条火路。但“这股神秘的力量”——父亲手里把玩的玉璧代表的看不见的力量——让我见到了老元,让迷途的孩子,寻找到根。

书稿完成,老元也日渐枯萎,我也带着书籍下山看望母亲,一起过年。老元说书上不用写他的名字——我还不知道他的全名——“在这世上留下名字又能怎样,看那些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迟早会风化掉。”书稿完成那晚,老元让他移开他睡觉的柜子,打开后面的密室。那里有各个时代的古墓里的画砖,“像误闯进了一出雅典辉煌的歌剧。”这是老元私藏的“没有人知道的地下世界”。他睡在柜子里,怕有人闯进屋里抢文物,也在保护着柜子后面的文物。

我问过老元,为什么信任我,不怕我带走这些文物?“你要是想拿走也早拿了,我就是看中你这点品性,有耐性,不贪财。”“我研究了一辈子的文物,从不需要借助任何仪器,好的坏的,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来,这就是本事。”“我这辈子无儿无女,可我不遗憾,那些文物就是我的子女,我能听懂他们要说什么。人这一辈子不能贪心,有了这个就不能有那个。”“我在山里住了快七十年,脚下有几层土知道,地底下埋了多少东西知道。就算这世上没有人知道我这辈子研究了什么,也没人承认我是文物专家,我心里是看得起自己的,我算没有白活。”

当我过完年回到村里,发现老元没了,屋里的文物也没了,柜子推开密室也是空的。老元死了。我问曾经见到的一个老人那些文物去了哪里。“人死了东西就不见了,有人说捐出去了,也有人说他又埋到地下去了,反正一根线都没留下。”我在无人的山里独自行走,忽然看到前面似乎有个人影,像老元,赶紧追过去,空无一人。好像这大地上从不曾有什么发生过。故事终。

“我”或许真的见过老元,或没有见过老元,这些都不曾发生过,即使发生过,在时间的长流中这一波澜可以忽略不计,生活依旧,但我不再是之前的我。作者用这个故事,编制了一个时间隧道,让一个读者从这头进来,从那头出来,犹如把“我”,邋遢的中年男人,变成了有敬畏之心的人。在历史面前,文物面前,时间面前,我们是何等的渺小。但同时,犹如面对天物虚,天地间还有那么多文物陪伴着我们,启迪着我们,滋养着我们,诉说一辈又一辈的故事,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倾听得到,感受得到。

我——书笔记的我——清明节回老家续写家谱,整理了继上次家谱三代人之后的四代人信息,打算今年清明节交给家里人,于是这几天赶在清明节前着手完善细节。这是一个繁琐的工作,涉及将近300人的信息,但是看到最后的打印出来的成品,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自豪。我不是因为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或为家族做了一件事情,得到大家的赞许,都不是这些,表达不出来,直到看到文章中说的“有些事情不是给别人看的,是做给自己的,自己就会看得起自己”。是的,写家谱这件事情,更多是做给自己的,有了写的初心,善始善终,对此,自己是看得起自己的。最后想说这么多年看文字,文字滋养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