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王安忆《小说六讲》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4-04 08:30:25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王安忆《小说六讲》读后感

讲到中国的创意写作教学,不得不谈王安忆和复旦。王安忆的名字,如雷贯耳,虽然不及红楼梦和张爱玲,但谈及上海文坛,总避不开她。《繁花》畅销并由王家卫改编成电视剧后,王安忆在上海文坛的热度逐渐被金宇澄代替。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只看过王安忆的《长恨歌》。大约是2014-2015年左右看的。那时候刚来上海工作,通勤靠地铁,单程五站路,正好可以看一点电子书。在地铁上看完了《长恨歌》。喜欢,但谈不上很喜欢。那时候我刚搬进静安寺附近一个曾经住过徐志摩的弄堂,对弄堂的历史感兴趣,不知道怎么得知王安忆这本小说讲一个弄堂女儿的故事。《长恨歌》讲一个上海女儿王琦瑶的一生,其实借由她的人生讲述上海几十年的历史变迁。书很厚,细细讲来,文字易读,故事走向也颇有点曲折回环,可以当做通俗小说一看。

对于王安忆,我只知道她的母亲是茹志鹃,也是一个成名作家,以及她在复旦当老师,其他一概不知,也不曾想过看她的其他作品。我对文革一代作家的作品,甚至是1970年之前出生的中国大陆作家,总是有点抵触,总感觉沾满了泥土和革命气息,而我更喜欢城市、现代生活,不太想看革命题材的英雄故事或农村题材的悲惨苦难叙事,所以我至今没看过莫言。

这本《小说六讲》,也是偶然在图书馆闲逛发现的。这本书是王安忆2015年(61岁)在香港城市大学六堂文学公开课的演稿。读这本书,我才第一次了解到王安忆走上文学道路的细节,以及她关于文学的看法和主张。

王安忆出生于1954年,15岁失学,下乡2年,在文工团拉大提琴6年。23岁回上海。26岁上第五届文学讲习所(现在的鲁迅文学院)。27岁结婚,丁克一生。30岁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发表在《收获》,并和母亲一起去美国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

她除了是职业作家,还是作协主席,复旦中文系教授。这是她的职场,70岁(2024年)才正式从作协和复旦退休。其中:33岁被调入上海作协。2001-2025年担任上海作协主席。40岁进入复旦做客座教授,讲授“小说创作研究”课程。50-70岁正式在复旦中文系任教,并和陈思和一起创办了复旦创意写作MFA,担任研究生导师。这期间,一直笔耕不辍,1995-2024,30年间先后出版了《长恨歌》《一把刀,千个字》《五湖四海》《儿女风云录》等多个长篇。

王安忆与写作:她最早一篇作品是一篇合集里的散文,由张抗抗担任编辑,但那本书因为时代原因未能正式出版。最早她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在鲁院学习期间才开始创作成人小说。她总是讲莫言的人生经历丰富,可以写的素材多。她自己经历简单,最早写的都是自己的故事和身边人的故事,在写《69届初中生》的时候,她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写光了,才开始真正的“外部创作”。她“为什么写作?做一个在文学里生活的人。”因为现实里有各种不如意,她还有一个可以逃离的文学世界。她对写作有强烈的欲望,所以“要写下去”。曾经考虑过去美国留学,最后放弃。

王安忆与阅读:阅读是工作,也是生活,也是兴趣爱好。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她说阅读也是想象力的活动。这句话倒是提醒我,不是认字就能当好读者。文学素养不仅能决定一个人的写作水平,还首先决定了一个人的阅读鉴赏水平,看得懂,才学得会,才能评论。

王安忆谈类型文学,以及什么是好小说?类型文学可以用来消遣,但是无法承载思想。或者说类型小说有叙事技巧,但是没有观念。中国文学史上其实早就有类型小说,只是我们从来不这么分类,,比如七侠五义、唐传奇等。好小说需要符合三个标准:不无聊、不低级、不乏味。典型代表是《红楼梦》。据说最近几年王安忆最爱看的小说是《那不勒斯四部曲》。

王安忆谈“文字”:文学是文字的艺术,文字是文学表达的工具,文字本身是虚无的,只能间接表达,需要通过想象,小说也是虚构事实,但有时候比现实还要真实,这涉及到对“文学真实”的理解。

聊小说,聊文学,以上四个话题(写作、阅读、标准、文字)都是题中之义。这本书最有趣的是最后两章,王安忆讲她在复旦开设小说课堂的实践,如何安排课程、组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以及她对张爱玲研究《红楼梦》和张爱玲作品、世界观、文学观的看法。

文学可以教吗?肯定是可以教的,但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念创意写作课程的学生,不一定都能成为作家,但是想要成为作家的人,去念一个创意写作的课程应该是利大于弊。英美的创意写作课程教出了很多作家,比如哈金、严歌苓、伊恩·麦克尤恩等。中国的王安忆、余华、莫言等人也在鲁院接受了短期的文学教育。好的文学教育,即使培养不出来一个好作家,至少能培养出一个比较好的小说读者。关于这一点,爱荷华创意写作MFA毕业的liyiyun,现在也是创意写作专业的老师,她从自身经历也认同这一点(摘自界面,钱佳楠对liyiyun的采访),很多作品由好的老师带着看,比自己看,能看到的东西更多,即使当时不明白,若干年后回头看,多多少少也能明白过来。

王安忆给学生们出命题作文,让他们有机会跳脱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观察外部世界,做一些专业训练,比如从上海一些有历史背景的地点“田子坊”“1933宰牛场”“山阴路鲁迅故居”出发,练习写小说的开头,再比如一个班级的同学和老师一起做“故事接龙”,大家共同参与创作一个故事。学习文学有什么用?有趣、有意思,就够了。

提到张爱玲,上海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之一,很多人不自觉会觉得王安忆是张爱玲的“海派”传人,但实际上两人除了上海、市民小说以外,不同点比相同点多。我还没有仔细研究过张爱玲的作品,但从现有的知识储备,结合最近看的张爱玲的两本自传来看,张爱玲之所以写得好,和她的人生经历和大量阅读有关,她因为天时地利的原因,对中国传统文学有继承,也对西方文学史有大量阅读,可以说她之所以能在1940年代成名,只是大量阅读和思考之后才华的外溢,说她是当代,甚至是五四以后、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大陆最洋气的作家,一点也不为过。建国以前的中国,能称之为城市的城市没有几个,而在上海长大、香港念书、姑姑和母亲有留欧背景的张爱玲,对上海熟悉,对市民阶层、家庭叙事熟悉……

这本书只有不到10万字,还是太短了,很多问题都聊的不深入。但作为文学爱好者,看看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