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滦河之子》有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4-10 08:45:04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一个人对一条河流的回顾与寻找

——读《滦河之子》有感

张春英

一直认为作家孙建军的作品以叙述和描摹时代背景见长,诸如《燕山牛》《大地根深》《雾灵丰碑》等作品,一个时代或者一代名人在他的笔下鲜活而立体,为此曾对作家孙建军的创作视角和书写方式敬佩有加。《滦河之子》的出现,让我有了深入阅读的欣喜。全书431页酣畅阅读,最直接的感受是一个年代的流逝逐渐让我们遗忘了那么多经历过的苦与痛,甚至更多时候我们遗忘了来时路的坎坷与艰辛。读《滦河之子》,是能使人安静思考的体验,并与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一道让我们回到真实的生活,不由自主地参与了一次有年代变迁感的回顾与寻找,这种寻找最终归结点就是人作为个体与故土与河流之间的共生共存,以及一条河流对于个体人生的意义和启示。

这部人物传记的推出,通过对主人公王舜一生片段似的回顾,为读者展示了他所经历的60多年的生命历程。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一个人对河流有如此根深蒂固的牵绊和依赖。

这部人物传记在时间的概念上,大致上是1954年开始,我们国家正在经历物资匮乏时期。这么多年过去了,当下很少有人谈起那个时代,往往只是记住当时的大事件,而忽略了参与一个时代的真实感受,我想如果王舜的出生和成长,没有任何变故和苦难,所处年代的一些印痕在幸福美好的今天也不会历历在目,因为我们离苦难年代间隔了半个世纪,甚至隔了两三代人的时间跨度,这部作品的出现应该是对一个时代久违了的追忆。

如果说把《滦河之子》冠以时代概念的话,一代人有一代人不一样的经历和观点。虽然,我们不缺少讲述时代的文学作品,但是只有出生在60年左右同时代的作家孙建军才会写出真实和对味的文字,这个不用质疑。可能年轻人也会写,但是落脚点和表述方式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自然而然年代感也会有所不同。在《滦河之子》这部人物传记中,我看到主人公经历的生活与苦难,如同滦河的流水有着历尽千帆的磨砺与锤炼。我用了整整三天时间完整阅读,每一段文字都在清晰呼唤一条故乡的河流,都在刻写一条河与一个人的人生纠缠。

作者采用的是片断式的分段叙述,人物在十三个章节的每一段故事中逐渐丰满立体起来。河流的起承转合有如人生,人生的跌宕起伏又如同奔赴向远方的河水从未止息并日益澎湃,这追逐的过程人与河流与自然的共生共存,使得王舜的励志成长有迹可循。阅读的过程会随着河流欢乐成长,也随着人物颠沛流离,更跟随着主人公历经世事,不由得时而喝采时而叹息,回望王舜的来时路,有一刹那我认为他是与河流交汇融合在一起的,那就是滦河与他在灵魂与精神之上可以重合可以互为佐证。

当然这部人物传记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在于作者对王舜个体个性的突出描写非常成功。写他的出生给一家人带来的欣喜,写他四岁失去父亲的突然变故,写他和老实憨厚义父的短暂生活经历。当他还处在孩童时期,就经历了如此措手不及的家庭重创,在他幼小的心灵还不会预知往后的日子是悲是喜的年纪,只能如同流水一样随波飘荡。可见任何人并非天生就是隐忍懂事的孩子,而是这接二连三的生活痛击,让他目睹周遭变换而无计可施,他小小的心脏只能硬生生地被催长被早熟,所以才有后来他乖顺的被寄养在三大爷家,乖顺的满足着三娘的愿望,在读到三娘带他去坟前给逝去的别人家的长辈上香磕头做承诺的章节,不由得心酸泪流。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早早嫁人的大姐王荣珍得知弟弟王舜送人寄养,拼死拼活找回亲弟弟,大哥王义为了一家生活弃学劳作,他嘱咐弟弟王舜一定要好好学习出人头地,这些情节的细致刻写,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那个年代兄弟姐妹的手足情深,为此,作为读者我也深深为幼年的王舜有这样有情有义的一家人而庆幸,庆幸苦难岁月幸好有亲情陪伴左右。用大幅章节对王舜童年经历的描写足见作家孙建军是在全身心投入写作,作家的共情感是极其重要的,他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洞悉过去,并巧施笔墨完整复原了王舜的悲喜人生。

《滦河之子》是一部非常写实的叙事文学。的确阅历造就不一样的人生,现实所给与王舜的人生似乎不同于平常人,为此作家孙建军呈现给我们的人物形象非常有耐受力。苦难并没有浇灭王舜的生存热情,反而让他无处不成长,他更多的把注意力投入在自我疗愈和自我成长之中。在没有任何助力的生存环境里反而激发了他学习适应乃至改善着自己的生活与环境。他比同龄人更早的面对现实与生活,不能不说是苦难让他日益具备生存能力和生活本领。寒冬砍柴取暖春来开荒种玉米,自己制作鱼叉刨冰捕鱼、用箩筐诱捕麻雀、下河抓青蛙给爷爷改善伙食,甚至自己用废旧纸张缝制作业本、采药材捡废品换钱等等往事的描写,让我们看到王舜一天天从无能为力的孩童渐渐成长为无所不能的少年,特别是他自己翻修瓦房,设计并修葺老家院子仿古门楼,他的内心始终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热爱生活在生命历程中缝缝补补注定让他成长为出类拔萃的人。当中学民办教师时积极肯干,做财校学生管理时严谨认真,组织部工作时深研创新,每一阶段都是命运在一步步激励着他永不停歇的学习进步,像滦河水一样,在险滩冲击荡涤中积聚力量,永远向前奔走。

《滦河之子》以残酷现实的真实故事速写了王舜的一生,作者孙建军没有一笔是夸张手法,始终在做平稳叙述真实复原,392千字的作品,他沉静地一笔笔勾勒着王舜的人生走向,以实为底依人画像,深刻的人性描摹符合人性选择的规律。文中对王舜个人在时代的洪流中的历练,其间被裹挟的命运和被动变化的心态形象生动,虽然身不由己但命运之轮始终掌控在强者的手中,大抵上每一个成功的人命运即是如此,经历的苦痛亦是如此,但是他这之后的成功与成就证明了他不惧风雨不向命运低头,最终实现了自己预想的价值和人生。

王舜是倔强和固执的,孙建军也同样是倔强和固执的,正是他们的正直低调互相成就才有了今天这部写实作品,不避讳痛苦不夸大能力,朴朴实实真真切切。从立意角度作家选择一条河作为王舜人生的意象写照,王舜的人生也恰好走出了一条大河海纳百川大气磅礴的气象。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不舍昼夜奔涌向前的河流,但是能穷其一生在一条河的岸边倾述、思索、疗愈、成长的人却微乎其微,不得不说是赖以生存的滦河给了王舜成长的快乐与勇气。这篇人物传记揭示的不仅是命运带给人类的磨砺,还有命运到底是什么的思索,现实当中作为普通人面临日常选择时命运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值得每个人去思考。

对于真实人性的挖掘是这篇人物传记值得肯定的地方,作家在现实背景下对人物命运的安排与选择上给出了理解,终究个体的人大多服从命运,但是在命运面前也要审时度势做出扭转和选择。文章中的写作手法令人叹服,每一个事件都有主线,人物有着落。大姐王荣珍、哥哥王义、老师卢国庆、学长柴山、领导刘凤珍等众多人物的先后出场,实际上是作者对现实的日常生活给出白描手法,衬托着年代更迭,以及每个人对王舜人生的影响,让他的生活起变化命运在转折。实际上作者在帮助主人翁,在回顾在寻找一条河流带给他人生的定位与启示。

《滦河之子》通篇口语话方言话的写法,语言朴素自然,还原了一个时代60多年各个阶段的生活原貌。其间不乏方言的使用和介入令此篇人物传记在语言表达上有了根性。另外以“滦河之子”作为书名用意隐喻颇深,作家站在客观的立场说故事,其实深层次依旧蕴藏着作者本身对滦河对命运的温情和慈悲。

滦河,一直流向前方,生长在滦河岸边的人们也一直接受着河流的精神抚慰,追随着它的步伐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