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表现不好,没有按计划读书,没有如期写读后感。主要原因还是工学矛盾,但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感觉不对,我家洗碗的那块海绵,晒干了真的是挤不出水来;我倒是认同网上的段子:时间就像什么什么沟沟,挤一挤,还真的有。)这不,到办公室静静地坐着,修复一下说了一天话的喉咙,在书香中寻找人生的真谛,亦是休息也是享受。
小时候跟着大人看晋剧,或者在中学时代听小说连播《三国演义》,或者上班后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曹操一直是那种白脸奸臣的印象。后来看《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才发现了曹操的正面形象——所谓“可爱的奸雄”。现在看《资治通鉴》,一件件、一桩桩关于曹操的历史事件,勾勒出他的形象。有他对汉王朝的忠诚,也有因手拥重权而对皇帝的不肖一顾;有年轻时代的正义,也有为了维护权力的邪恶;有礼贤下士的用人胸襟,也有不用君子而用小人的心机;有建安风骨的道德文章,也有自我标榜的俏色辞令……他曹操就是一个人,也没有坏透,也没有好到成为模范。但我还是喜欢他身上那份让人感动、叫好的君子气度。
君子的气度何在?我们就一起看一看吧。
读品《资治通鉴》之55——曹操的君子气度
读品《资治通鉴》之55——曹操的君子气度“君子怀德”可以解释为“君子思念其固有之善”,就是不忘初心的意思。在天下好汉起兵征讨董卓的时候,“关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迫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共立为主”。在这种情况下,曹操表明了他的态度:“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非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大意是,“我们这些人所以起兵,而且远近之人无不响应的原因,正由于我们的行动是正义的。如今皇帝幼弱,虽为奸臣所控制,但没有昌邑王刘贺那样的可以导致亡国的过失,一旦你们改立别人,天下谁能接受!”曹操不仅仅表明他坚定的初心,而且有“诸君北面,我自西向”的行动,你们向北边迎立刘虞,我自尊奉西边的皇帝!
读品《资治通鉴》之55——曹操的君子气度君子成人之美,已经是中国人甄别君子的一条公理。刘备在早些年间,也曾经很是落魄。《资治通鉴》第六十二卷记载:刘备集合起一万余人的部队,吕布认为受到了威胁,就亲自出兵攻打刘备。刘备败走,投奔曹操。曹操对他的待遇十分优厚,又让朝廷任命他为豫州牧。有人对曹操说:“刘备有英雄大志,如今不趁早除掉他,必然会有后患。”但曹操在征求郭嘉的意见后,不但没有趁机杀了刘备,却积极主动帮助刘备对抗吕布,拨给刘备不少军队,给他供应很多粮草,让他往东到小沛一带,集合被击溃的残部,做好与吕布对抗的准备。
读品《资治通鉴》之55——曹操的君子气度男儿有泪不轻弹,曹操也是有情有义的大丈夫。曾经迎接曹操兼任兖州刺史的鲍信,在一次与黄巾军作战时不幸战死,曹操悬赏寻找他的尸体,但终究没有找到,于是就雕刻了一个鲍信的木像。下葬时,曹操亲去祭奠,放声大哭。还有一段与张邈的故事:当年,张邈年轻时,行侠仗义,袁绍、曹操都与他友善。及至袁绍当上讨伐董卓联军的盟主,待人接物态度傲慢,张邈义正辞严地责备袁绍。袁绍恼羞成怒,让曹操去杀张邈。曹操不肯听从,说:“张邈是亲近的朋友,即使他有不对的地方,也该宽容。如今天下尚未安定,怎么能自相残杀呢?”曹操第一次进攻陶谦时,决心战死,曾命令家中妻小说:“我如果不能生还,他们就去投靠张邈。”后来曹操回来见到张邈,两人相对流下眼泪。这可是革命的友谊啊!
读品《资治通鉴》之55——曹操的君子气度曹操的容人的胸襟在他与张绣的故事上可见一斑。建安二年,曹操率军南征宛城张绣,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投降曹操。后来张绣举兵谋反,曹操不知其会反,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逃跑途中被乱箭重伤,自己的长子曹昂被杀,大将典韦也因护主而死。建安四年,张绣听从谋士贾诩的建议,再次向曹操归降。曹操在中箭丧子损将之仇和联绣抗袁的大形势进行抉择,最终还是将仇恨搁置在一边,接受了张绣的投降,并宴请张绣,与张绣结为儿女亲家,拜其为扬武将军。还有非常著名《为袁绍檄豫州文》的故事:在官渡之战爆发时,陈琳当时在袁绍门下,写了著名的《为袁绍檄豫州文》痛斥曹操,说曹操愚昧短见、放纵专横、篡夺皇位等,连曹操的祖宗都一起骂了。袁绍败后,陈琳被抓于曹操面前,曹操质问他:“你骂我就骂,为什么连我祖宗也骂?”陈琳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笑而不语,遂让其在自己门下,为自己效力。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是很短的,前人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和太多可以参照的东西。也许,世间没有真正的君子,也没有真正的小人。也许,我们都有君子的一面,也有小人的情形。但是,还是让我们去发现人性的美好吧,带着一颗君子之心行走江湖吧,或者,在我们的言行中多一些君子的气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