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半年多时间,终于看完了这一部鸿篇巨制。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写下的这一部《战争与和平》。小说通过三位主角(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身后所代表的四个贵族家庭(罗斯托夫,博尔孔斯基,库拉金和别祖霍夫),他们自己整个俄罗斯社会在两场战争(分别是1805年和1812年俄法战争)前后的生活,思想,行动和命运以及结局。如果仅仅是写了这样一部小说,托尔斯泰还不能称得上是伟大,因其在小说中各个章节开端都开宗明义的讲述了作者的历史观,并在小说的尾声部分详细系统的阐释了其唯物主义历史观。这让作者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作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历史观,宗教观以及人生观都让人耳目一新,但却为我所深深认同。
谈起小说就不得不提及小说中的人物。本部小说中各位配角形象生动,性格分明。而几位主角,特别是皮埃尔,更是善良正直的代表。总作者在文章中谈到的,他和安德烈都是拥有“金子般”的心的人,这样的人无论在和平年代亦或是战争岁月,都不随波逐流,在哪里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但两人又有这很大的不同之处:安德烈的毅然投身到战争和保卫祖国的事业中,他热衷于事业,对自己对别人都严格的近乎苛刻,最终临死前才原谅宽容了自己的情敌和爱人。
而皮埃尔让人看起来亲切,平易近人。甚至有些傻气,他不像安德烈那么清楚自己要什么,而是不断的去尝试人生中的各种体验,好的坏的,痛苦的快乐的,严肃的荒诞的,充满着孩童般的好奇,始终保持一颗童心,善良正直不变。他宽厚的对待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帮助着每一个人。能感觉到如果说安德烈是作者所仰视的人物形象的话,皮埃尔才是作者推崇备至最希望成为的人物。
再说说娜塔莎,她是拥有一个成长曲线并(可能)富有争议的形象。她热情善良,爱着每一个身边的人。但曾因一时的错误误入歧途,并且很久没有走出来。这期间她迷茫彷徨失落压抑,为自己的错误承担一切痛苦。悔恨难过充斥了自己的全部身体,她甚至大病一场并且自暴自弃起来。但当战争来临,身边的亲人有的离开有的崩溃,她毅然站了出来,的确与这些比起来,那些所谓的“名声”又值几何呢?自己总不能为了一时的失足背负一辈子沉重的包袱吧?特别是当她再次遇到了自己的爱人,得到了原谅后,她终于走出了自己人生中的至暗时刻,获得了成长的曲线,尽管生活依然痛苦,但内心是平静,幸福的。如果说皮埃尔会让人想起来微笑的话,可以说娜塔莎这个人物让人看过会有着更加复杂的感情。
但如果提到小说中让我更偏爱的女性角色我会选择玛利亚公爵小姐,也就是后面的罗斯托夫(玛利亚)伯爵夫人。她不仅拥有了金子般的心,此娜塔莎多了一分包容,淡定,同时少了一分迷茫和起伏。伟大的女性光辉,包容一切!就像尾声处当她发现尼古拉的想法与自己不尽相同时,她有的也只有默默地维护自己的丈夫,没有试图去改变他,没有自暴自弃和痛苦纠结。
再来说说战争。战争尤其是侵略战争,对这个国家的每一个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者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刻骨铭心的。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想象战争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尽管这个世界总是冲突和战火不断),同样1812年之前的俄国人也不认为战争会发生在他们身边。当人们意识到战争终将无可避免的来临时有人投笔从戎,有人逃离自己的家乡,有人趁机趁火打劫,有人痛苦迷茫无所事事,还有人因为战争还未临近照样歌舞升平…战争过后,人们忙于战后的重建,生计负债。此外不仅要面对自己的战后创伤,当然还有失去亲人的长久之痛。若干年过去后,一切在表面上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而战争带给人们的影响还在持续,他可能彻底的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也会因为亲人离世造成人生的不完整和心里上的一系列问题。
作者对于处于历史风口浪尖的那些“伟大的人们”基本上持有批判的态度,通过对其核心思想的阐释将拿破仑亚历山大皇帝拉下了神坛。作者并不认为重要的历史事件是由某一个人决定的,而权利和执行权利的人代表了大多数其背后的民意的方向,而历史的必然性成为了核心,这其中与天体运行轨道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以最大限度理解并接受作者的观点,但这毕竟是150年前的历史观,而当今的混沌理论,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和坍缩都为历史的进程添加了很多偶然的因素。因此结合托翁的观点来看,我认为历史是掺杂着许多偶然因素的必然,而这其中人的因素既不能被完全抹杀也不应过分夸大。
写了这么多,(其实还有更多没有说的或者没说透的地方)因为阅读这本书确实一点儿也不轻松,阅读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体验感想和反思,这里写下的不及全部的十分之一。结合当下的国际形势,最后我想说的是:战争从未远离,战争的伤痛历久弥新,愿世界永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