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逃离》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1-02 10:13:21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逃离》读后感

最近(半年前)在读门罗的《逃离》。

其实也不是最近,从上一个暑假到上一个寒假到这个暑假,都在读门罗。现在也正是我最该读门罗的时候:我正在书里一半女主人公的年纪,未来也不可避免会长到另一半女主人公的年纪,活在书里描写的土地上,经历着书里描写的季节。可是对门罗的阅读是困难的,当一个短篇里面塞满了几个人物的一生的时候,我的脑子就不免要和时间的长河激斗,努力地把碎片拼成人物而不是被长河冲击到空白里去。要是搏斗胜利那就是前面半篇模模糊糊,后面与叙事共舞;要是失败了就是边阅读边回溯最后还是读了个寂寞。是以每次读完一篇都要休息许久,我想就不如拿来写读书笔记,毕竟这是一个我可以说“ 写的是我的命运“的作家,我的想法或许第一次不需要文学术语的佐证也存在记录下来的价值。

小羊出走

《逃离》这篇小说讲了一个近乎庸常的故事:出身于中产阶级的女孩卡拉在17岁时与她的马术教师克拉克私奔,两人自此经营一个小农场为生,过着温饱线上挣扎的生活。三年后,卡拉经受不住丈夫的冷落和压迫,在邻居西尔维娅女士面前情绪崩溃。西尔维娅提出资助卡拉出走家庭,逃往多伦多。卡拉在去多伦多的巴士上再次崩溃,回到了丈夫身边。作者好像还怕立意不够鲜明,又加入了一只小羊的意像。小羊是卡拉的化身,它由克拉克带回了家,一开始它像“恋爱中的少女”一样总是追随着克拉克,随着它的长大,它以一种更成熟的姿态开始更多的和卡拉亲近。在卡拉精神崩溃的前夕,小羊独自离开了农场,而当卡拉从多伦多回归的时候,小羊奇迹般地回到了克拉克的身边。小羊对克拉克和卡拉的情绪转变完美地契合了卡拉在婚姻中从围着丈夫打转的小女孩心态到不再对丈夫抱有幻想更专注于自我的成熟心态。而小羊和卡拉从出走到回归的时间线完美契合也暗示着她们的命运同步性——小羊回归后找到了克拉克,克拉克在作出小羊“看起来驯服,但其实并不”的评价后杀死了小羊,暗示着卡拉回归后命运就和小羊一样被痛苦的婚姻消耗殆尽。

如果把整个叙事比作绘制一幅画,结尾掲示的小羊的死去一定是把画布涂黑后那一道惨白的闪电。事实上夏季的暴雨也确实是贯穿全文的意像。大段大段对卡拉过去的插叙描写(也就是卡拉出走之前)总是伴随着灰沉沉的积雨云:有克拉克心胸狭窄,暴躁易怒的秉性,有两人消失殆尽的爱情,有两人拮据的经济状况,有克拉克对于卡拉行为的掌控和强迫…这些穿插在正在进行中时里面的对过去的描写是沉重而黯淡的,所有卡拉的情绪都被埋藏在她的回避行为和大段的环境描写甚至他人的侧面描写里,而一切又都发生在过去,当读者把思绪拉回到正在进行时又自动给所有的不愉快蒙上了旧日的阴影——以至于卡拉承受的压力在第三人称观赏的读者读来都是隐晦的。婚姻带来的不适藏在暗处,凝结成越来越厚的云。而卡拉的出走就是云化成的雨,以一种绝望的近乎自毁的方式去摆脱所有的难过,从卡拉到西尔维亚女士家之前就开始下雨——书中写“雨弄湿了卡拉的衣服”,而雨自卡拉回家后就停止了。相比于云,雨是直白暴烈的,从卡拉开口倾诉到崩溃回家的整个过程里, 读者第一次无比清晰地了解到卡拉内心的所有活动,几乎像是卡拉情绪的倾听者。与前文的回忆不同,门罗花了大量文字直白地描写卡拉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像是领我们观赏一场雨,直接激烈。最后逃亡结束,卡拉回家,克拉克放弃了勒索西尔维娅女士,甚至两人产生了某种友谊。西尔维娅写信为自己莽撞地伸出援手道歉,认定她“帮助卡拉作出了错误抉择“。一切归于平静。但最后小羊的出走却像是揭开了未来世界的一角,雨停止后只是进入了水循环,总有一天这种乌云沉沉的时刻又会发生,而卡拉已经用掉了她最后一次逃生的机会,她的生命会被损耗在不幸的婚姻里。

小羊归来

     因为卡拉逃离的目的地是西尔维娅女士的朋友家,西尔维娅几乎可以作为逃离家庭后生活的某种象征:那会是孤独的生活。并不是说卡拉现在与他的丈夫有多少灵魂交流,只是生活里再没有一个支点可以供她安放现在的自我了。就算卡拉很确定她爱上克拉克的那一刻只是“荷尔蒙的吸引”而不是爱情,克拉克依旧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可以说是寄托了目前为止卡拉的整个生命。卡拉的少女时期的梦想就是离开中产阶级的家,有个自己的小农场——也就是克拉克带给她的。而之后的一点点磨灭她的梦想的三年婚姻生活更是和克拉克共同度过。在网络上看过一个很中二的关于爱情的说法,放在这里却也合适:人们为你挺拔的树干,繁茂的树叶而吸引;但你试图把庞大的根系也展现给他们时,他们觉得无趣。就算树根是构成一棵树最重要的东西,对于不同年纪不同土壤里的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这一场出走对卡拉来说就是一场连根拔起,她的外貌,马术经验甚至是性格都是树干树叶,而更多更深的构造出她的外在的东西——小时候多伦多的生活,嫁给克拉克之后的痛苦和折磨——要被埋进更深的土里,出走之后的日子会是平淡的:挤地铁,找新的工作,和新的租客相处…当所有的交集像与西尔维娅一样仅限于礼貌的点到即止,没有一个人在意她的想法,她的过去,人与人之间就像是隔着一层膜。与这种浅淡地交往相比,克拉克带给她的绝望崩溃甚至更像活着。就像卡拉提到的,就算她成功在多伦多开启了新生活,“她不觉得她在那里”——当旧生活被埋葬的时候,旧卡拉似乎一起被埋葬了。

    在卡拉的思维里,她把克拉克和她过去的生活混淆了,把对离开旧生活的不安和自我意义毁灭的恐惧混淆了。在她的认知里,克拉克成为了她的一切,克拉克带给她的痛苦成为了她所有的情感体验, 以致于离开克拉克成为了对她自我的毁灭, 她“通过被克拉克伤害的痛苦而存在着“。但这不是真的。卡拉评价自己对克拉克的一见钟情为”荷尔蒙的吸引“, 这意味着现在的卡拉对”她爱克拉克“这件事持否定态度, 所以她认为自己通过被克拉克伤害的痛苦而存在着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惯性。习惯了生活在”移动房子“里,习惯了多一阵少一阵的客人,习惯了被丈夫忽视&责骂,更习惯了自己的感受和决定在生活里可有可无。在多伦多卡拉会拥有更好的住房,更稳定的收入,唯一会改变的是没有了这个控制欲极强的丈夫以及她将会为自己以后的生活负责。在惶恐里,她下意识把对旧生活的留恋和对新生活的不安感放在了自己的丈夫身上。讽刺的是,作为一个贯穿卡拉离开家后的生活的人,克拉克可以作为一种文学意像来代表卡拉的旧生活,旧理想,但绝对不能也不是卡拉前五年生命的全部。卡拉生命的前17年在为父母活,后五年在为克拉克活,在她第一次鼓起勇气作出决定要为自己活的时候她退缩了,而这也是她最后一次为自己活的机会了。

    《逃离》其实并没有尖锐地进行女性主义的讨论,它仅仅是描述了一个常见的女性困境,而把大量的问题留给读者:为什么卡拉要回去,为什么她那么习惯于被支配,为什么她打不起为自己活的勇气。我读的时候很不解,到底为什么卡拉会有自己的人生意义都在克拉克身上的想法,读完更不解,为什么遇到类似荒谬的惯性总是发生在女人身上。书里没有社会生产关系的演变,没有谁得利谁受害,没有暴力,只是简简单单存在着的生存困境。

卡拉与娜拉

    要是提到出走,一定要谈《玩偶之家》里的娜拉。在经历过丈夫的背信弃义后,娜拉拒绝做丈夫的“小鸟儿”,“小松鼠”,她决定离开家庭去工作,去“学做一个人”。除开对家庭的逃离外,尽管岁数相仿,娜拉与卡拉是很不同的形象。娜拉天真不谙世事。卡拉灰头土脸,终日埋首于家务事中,但同时她也成熟独立。我想鲁迅先生一定不会写下《卡拉出走以后》,毕竟今时今日在社会上打拼的普通妇人可太多啦。不过就算抛开社会的进步不看,娜拉与卡拉也相去甚远。娜拉是一个童话故事式的人物,她是极其纯洁可爱的。她的出走具有极其鲜明的目的——即取得平等和尊重。但卡拉是复杂的,很难说她的出走在追求什么,而似乎只是在沉沉的大梦里短暂惊醒了一下。娜拉抛下一切去追求某种理想新生活,卡拉则是丢掉唾手可得的新生活,回归糟糕的旧处境。那个娜拉“唰”的一下子跨过去的坎儿于卡拉而言像是天堑。

    为什么卡拉不能像娜拉一样坚定呢?明明她的生活比娜拉恶劣,维持原状的后果更严重,开始新生活的条件也更简单。我想是长久以来的社会规训造成的。直至今日,女性依旧被认为是家庭的附庸,在婚礼上像物品一样从父亲手里交到丈夫手里(只有我一个疑惑为什么不是新郎的母亲把新郎交给新娘吗?明明很多人找老婆是再找一个妈的呀)。就像卡拉,她逃离原生家庭的方式是组建一个新的家庭。而她不敢离开这个家庭,好像她失去了这个家就失去了生命的全部意义。当卡拉深深认定女性的终极生命目标是服务一个家庭时,她就失去了逃离的能力。她不需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因为丈夫会拿主意;她不需要独自面对风险,因为丈夫会领导她。当家庭在伤害卡拉时,她亦无法逃离,因为她是一个驯顺的服从者。从属没有说不的能力,因为要依附于领导者而生存。“家庭附庸“这个身份深深禁锢了她。或许因为是男作者笔下的人物,娜拉仅仅被甜言蜜语蒙蔽,却未曾接受社会潜移默化的规训,因而她走的毅然决然。

    不像《玩偶之家》,《逃离》不是一部可以引起女性权力思潮的小说,作者的笔触太琐碎,打不醒人。娜拉读了百思不得其解,卡拉读了或许只会大叹一口气,说“看吧,这就是女人的宿命”。或许像我这样性情软弱又未进入婚姻的人读是最好的,可以埋下一颗种子,早点变成娜拉。

一些乱七八糟的后记

    虽然写了《逃离》,但我觉得集子里其他小说都比逃离精彩。之所以选逃离还是觉得主线清晰,会是一个简单的开头。没想到写完第一篇已经把书看完了,或许会接着写。但鉴于本人的写作效率,或许直接去看原书好一点~我最喜欢茱莉亚三部曲!

    昨天刚刚看完《尼罗河上的惨案》,看完觉得阿加莎比门罗嘴碎多了,整本书简直就是八卦里混杂了谋杀。这真是我看得最不紧张的侦探小说了(虽然诡计还是很妙。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一开头作者就把揭露凶手的线索埋在个人爱情剖白里,我以为是对变心的讽刺,结果就是凶手泄露了真心。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是,阿加莎的书里有很多一看就是女作家的书写。比如:

更好笑的是,Cornelia拒绝了她有好感又有钱的追求者,决定嫁给Dr.Bessner, 因为他同意教授她医学。我想阿加莎的魅力就在于写出非常多极其立体的尤其是女性人物吧。(我时常觉得波洛有点太女性化了,我老觉得他是个老太太

    如果要对比的话,就是金庸里面的女主角们了。虽然她们个个聪明伶俐,武功高强,但她们的世界都是围着男主角运行的,仿佛她们人生第一大事就是和男主角谈恋爱。我印象里没有女主角是有自己的目标的,连武侠小说最基本的找爸妈都没有,她们存在的所有意义就是给主角作配角。从某种程度上她们的立体度还不如Cornelia。更不要提古龙了,楚留香的老婆们我一个名字都记不住。